车城油田沙河街组油藏精细描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3页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及构造特征分析 | 第13-16页 |
1.1 地震资料解释 | 第13页 |
1.2 构造特征分析 | 第13-14页 |
1.3 断层和构造的可信度分析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含油层系逐级划分与精细对比 | 第16-21页 |
2.1 沙二段与沙三段含油层系的划分 | 第16页 |
2.1.1 沙二段与沙三段的可分性 | 第16页 |
2.1.2 划分结果 | 第16页 |
2.1.3 地层分布及变化变化特点: | 第16页 |
2.2 油组划分及对比标志 | 第16-17页 |
2.2.1 油组划分原则 | 第16-17页 |
2.2.2 对比标志、分布及特征 | 第17页 |
2.3 小层划分原则及对比标志 | 第17-18页 |
2.3.1 小层划分原则 | 第17页 |
2.3.2 小层划分对比标志及基本特点 | 第17-18页 |
2.3.3 小层划分结果 | 第18页 |
2.4 单砂层划分 | 第18-21页 |
2.4.1 确定主力含油小层 | 第19页 |
2.4.2 单砂体划分原则及方法 | 第19页 |
2.4.3 主力含油小层内单砂(油)层划分结果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 | 第21-35页 |
3.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21-22页 |
3.1.1 沉积环境 | 第21页 |
3.1.2 古地形 | 第21页 |
3.1.3 沉积物源区 | 第21-22页 |
3.2 油田区内的沉积相类型 | 第22-27页 |
3.2.1 油田所处沉积地理位置 | 第22页 |
3.2.2 岩性组合特征 | 第22-23页 |
3.2.3 岩石相与沉积构造 | 第23页 |
3.2.4 岩矿特征 | 第23-24页 |
3.2.5 沉积结构及粒度特征 | 第24-27页 |
3.3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7-35页 |
3.3.1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第27-28页 |
3.3.2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8-32页 |
3.3.3 沉积微相展布基本特点 | 第32-35页 |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35-51页 |
4.1 储层的储渗特性 | 第35-38页 |
4.1.1 非均质性 | 第35-36页 |
4.1.2 含油单砂层的微观孔隙结构 | 第36-38页 |
4.2 油层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4.2.1 油层分布的一般规律 | 第38页 |
4.2.2 油层分布特点 | 第38-40页 |
4.2.3 油砂体分布 | 第40-41页 |
4.2.4 储量复算 | 第41页 |
4.3 三维可视化建模 | 第41-49页 |
4.3.1 地质模型建立 | 第41-47页 |
4.3.2 属性模型建立 | 第47-49页 |
4.4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分析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