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焊缝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超声导波焊缝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超声导波与焊缝的相互作用 | 第13-15页 |
1.3.2 超声导波与焊缝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15-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超声导波理论基础及焊缝特征导波形成 | 第18-31页 |
2.1 相速度与群速度概念 | 第18页 |
2.2 Lamb波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2.1 Lamb波频散和多模态特性研究 | 第18-22页 |
2.2.2 Lamb波的波结构分析 | 第22-23页 |
2.3 SH波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3.1 SH波频散特性研究 | 第23-26页 |
2.3.2 SH波波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2.4 焊缝特征导波形成机理 | 第27-29页 |
2.4.1 超声导波的反射和折射 | 第27-28页 |
2.4.2 焊缝结构“能陷效应” | 第28-29页 |
2.5 基于特征导波的焊缝无损检测原理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对接焊缝中特征导波传播数值模拟 | 第31-43页 |
3.1 对接焊缝物理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3.2 对接焊缝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2-37页 |
3.2.1 单元尺寸设置及网格划分 | 第32-33页 |
3.2.2 分析步设置 | 第33-34页 |
3.2.3 激励信号选取 | 第34-35页 |
3.2.4 载荷施加与信号接收 | 第35-37页 |
3.3 吸收边界设置 | 第37-40页 |
3.3.1 无限单元法 | 第37-39页 |
3.3.2 阻尼递增法 | 第39-40页 |
3.4 数值模拟结果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焊缝参数对焊缝特征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43-54页 |
4.1 焊缝余高对焊缝特征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43-46页 |
4.1.1 焊缝余高对焊缝“能陷效应”的影响 | 第43-46页 |
4.1.2 焊缝余高对焊缝特征导波衰减特性的影响 | 第46页 |
4.2 焊缝宽度对焊缝特征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46-50页 |
4.2.1 焊缝宽度对焊缝“能陷效应”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2 焊缝宽度对焊缝特征导波衰减特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 焊缝材料对焊缝特征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1 材料参数泊松比对焊缝“能陷效应”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材料参数泊松比对焊缝特征导波衰减特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焊缝特征导波与典型焊缝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54-66页 |
5.1 焊缝特征导波与焊缝点蚀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54-60页 |
5.1.1 S_(w0)模态与孔洞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54-57页 |
5.1.2 SH_(w0)模态与孔洞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57-60页 |
5.2 焊缝特征导波与裂纹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60-64页 |
5.2.1 S_(w0)模态与裂纹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61-63页 |
5.2.2 SH_(w0)模态与裂纹缺陷的相互作用 | 第63-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焊缝特征导波传播特性实验研究 | 第66-78页 |
6.1 实验系统及准备 | 第66-67页 |
6.2 焊缝“能陷效应”验证 | 第67-70页 |
6.2.1 焊缝中S_(w0)模态的产生与鉴别 | 第67-69页 |
6.2.2 焊缝中SH_(w0)模态的产生与鉴别 | 第69-70页 |
6.3 不同焊缝尺寸参数下的特征导波传播特性实验 | 第70-73页 |
6.4 对接焊缝缺陷检测实验 | 第73-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总结 | 第78-79页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