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冻土与桩基础相互作用试验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3.2 冻土与桩基础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概况 | 第15-1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冻土与桩基础相互作用机理 | 第21-31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冻土相关性质简介 | 第21-25页 |
2.2.1 冻胀融沉特性 | 第21-23页 |
2.2.2 影响土体冻胀融沉的主要因素 | 第23-24页 |
2.2.3 冻土应力-应变关系 | 第24页 |
2.2.4 冻土的工程分类 | 第24-25页 |
2.3 冻土中单桩与冻土相互作用分析 | 第25-28页 |
2.3.1 冻土地区桩基类型及特点 | 第25-26页 |
2.3.2 桩基冻胀力 | 第26-27页 |
2.3.3 桩基负摩阻力 | 第27-28页 |
2.4 冻土中桩基础的破坏模式及防治措施 | 第28-30页 |
2.4.1 桩基破坏模式 | 第28-29页 |
2.4.2 防治措施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单向冻结条件下单桩试验研究 | 第31-54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主要试验仪器介绍 | 第31-35页 |
3.3 试验前准备 | 第35-39页 |
3.3.1 预制混凝土桩 | 第35页 |
3.3.2 土样制备 | 第35-36页 |
3.3.3 配置土体目标含水率 | 第36页 |
3.3.4 土体液塑限 | 第36-37页 |
3.3.5 冻结前土体的渗透系数 | 第37-39页 |
3.4 应变片用于冻土桩可行性分析 | 第39-40页 |
3.4.1 应变片的温度效应及补偿方法 | 第39-40页 |
3.5 应变片的粘贴与处理 | 第40-42页 |
3.6 试验步骤 | 第42-45页 |
3.6.1 桩基础的埋置 | 第42页 |
3.6.2 温度传感器的布置 | 第42-43页 |
3.6.3 位移传感器的布置 | 第43-45页 |
3.7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3.7.1 桩周冻土温度变化分析 | 第45-48页 |
3.7.2 桩顶上拔位移分析 | 第48-50页 |
3.7.3 桩侧摩阻力变化规律 | 第50-5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冻土与单桩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 第54-85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数值方法基本理论介绍 | 第54-57页 |
4.2.1 Laplace变换及逆变换 | 第54-56页 |
4.2.3 Fredholm积分方程求解方法 | 第56-57页 |
4.3 各向同性层状饱和土控制方程及圆形载荷基本解 | 第57-62页 |
4.4 层状冻土中单桩的简化计算模型 | 第62-63页 |
4.5 层状冻土中单桩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 第63-68页 |
4.5.1 时域内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 | 第63-66页 |
4.5.2 Laplace变换域内的第二类Fredholm积分方程 | 第66-68页 |
4.6 桩基础和冻土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 | 第68-77页 |
4.6.1 与已知结果进行对比 | 第68-70页 |
4.6.2 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70-72页 |
4.6.3 层状冻土中单桩问题算例分析 | 第72-77页 |
4.7 桩基础和融化土相互作用数值分析 | 第77-83页 |
4.7.1 上部融化条件冻土-单桩简化模型 | 第77-79页 |
4.7.2 算例分析 | 第79-83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待投稿)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