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抗震设计的重要意义 | 第9-10页 |
1.2 关于超限高层的发展概况及相关规定 | 第10-14页 |
1.2.1 高层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10-13页 |
1.2.2 超限高层的相关规定 | 第13-14页 |
1.3 研究结构不规则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3.1 不规则结构国内外研究 | 第14-15页 |
1.3.2 我国规范对不规则结构的定义 | 第15-16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及思路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 第18-26页 |
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发展 | 第18-19页 |
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核心思想及应用步骤 | 第19-20页 |
2.3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相关规定 | 第20-25页 |
2.3.1 地震设防水准 | 第20-21页 |
2.3.2 结构性能水准 | 第21-22页 |
2.3.3 结构性能目标 | 第22-23页 |
2.3.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工程实例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初步实施 | 第26-35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6-28页 |
3.2 材料选取与参数取值 | 第28-29页 |
3.3 荷载与作用 | 第29-30页 |
3.3.1 楼层竖向荷载 | 第29页 |
3.3.2 地震作用 | 第29-30页 |
3.3.3 风荷载作用 | 第30页 |
3.4 对本工程的超限判别 | 第30-32页 |
3.4.1 高度超限评定 | 第30页 |
3.4.2 不规则超限评定 | 第30-32页 |
3.4.3 本工程超限判别总结 | 第32页 |
3.5 各性能水准的设定及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32-34页 |
3.5.1 抗震性能设计的原则要求 | 第32-33页 |
3.5.2 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弹性性能分析 | 第35-51页 |
4.1 多遇地震下整体性能分析 | 第35-45页 |
4.1.1 整体计算参数 | 第35-36页 |
4.1.2 弹性分析计算结果 | 第36-40页 |
4.1.3 弹性时程分析及对比结果 | 第40-45页 |
4.2 设防地震下整体性能分析 | 第45-47页 |
4.2.1 不同性能目标对中震的要求 | 第46页 |
4.2.2 中震弹性与中震不屈服分析 | 第46-47页 |
4.2.3 中震计算结果 | 第47页 |
4.3 多遇、设防地震下楼板应力分析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弹塑性性能分析 | 第51-79页 |
5.1 弹塑性计算分析目的 | 第51-52页 |
5.2 静力弹塑性方法 | 第52-62页 |
5.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 | 第52页 |
5.2.2 静力弹塑性方法的基本假定 | 第52-53页 |
5.2.3 水平侧力加载模式选用 | 第53-54页 |
5.2.4 目标位移需求方法选用 | 第54-55页 |
5.2.5 技术参数选用及构件性能标准 | 第55-56页 |
5.2.6 静力弹塑性分析性能结果 | 第56-62页 |
5.3 动力弹塑性方法 | 第62-69页 |
5.3.1 基本原理及其对比 | 第62-63页 |
5.3.2 技术参数选取 | 第63-64页 |
5.3.3 弹塑性地震波选用 | 第64-65页 |
5.3.4 动力弹塑性分析性能结果 | 第65-69页 |
5.4 抗震分析方法(Push-over、动力弹塑性分析)性能对比分析 | 第69-70页 |
5.5 主塔偏置对裙房性能影响分析 | 第70-76页 |
5.5.1 研究背景 | 第70-71页 |
5.5.2 塔楼偏置对裙房屋面板水平力的影响 | 第71-72页 |
5.5.3 裙房与塔楼之间的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5.5.4 裙房增设剪力墙的性能优化分析 | 第73-76页 |
5.6 超限工程针对性加强措施 | 第76-7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性能分析结论及展望 | 第79-82页 |
6.1 性能分析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