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建筑与城市形态互渗方式的平面解析研究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7-8页
1 绪论第8-19页
    1.1 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的缘起第8-9页
        1.1.2 研究的目的第9页
        1.1.3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的范围及对象第10页
        1.2.1 研究范围第10页
        1.2.2 研究对象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1 素材收集第16页
        1.4.2 分析方法第16-17页
    1.5 研究的步骤与框架第17-19页
        1.5.1 研究的步骤第17-18页
        1.5.2 研究的框架第18-19页
2 平面解析思维及建筑与城市形态互渗方式的系统认知第19-32页
    2.1 形态学与平面思维解析第19-23页
        2.1.1 形态——空间与物质集合第19-20页
        2.1.2 平面的定义与研究意义第20-21页
        2.1.3 平面元素——几何到有机第21-23页
        2.1.4 平面元素的排布——布局关系第23页
    2.2 建筑与城市相互联系与作用第23-26页
        2.2.1 互为存在条件第24-25页
        2.2.2 功能上的匹配第25页
        2.2.3 形态上的协调第25-26页
    2.3 多学科下的“互渗”的定义第26-27页
    2.4 建筑与城市互渗方式特征解读第27-30页
        2.4.1“相遇点”的营造——“矛盾”的解决第27-28页
        2.4.2 服从的选择第28页
        2.4.3 融合的选择第28-29页
        2.4.4 模糊的选择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2页
3 几何的互渗方式第32-60页
    3.1 引入轴线的服从性互渗方式第32-41页
        3.1.1 中心式的服从性互渗方式第34-36页
        3.1.2 轴线式的服从性互渗方式第36-38页
        3.1.3 平行式的服从性互渗方式第38-40页
        3.1.4 垂直式的服从性互渗方式第40-41页
    3.2 模糊性的互渗方式第41-52页
        3.2.1 框架脱离第42-43页
        3.2.2 廊空间第43-45页
        3.2.3 檐空间第45-47页
        3.2.4 底层架空第47-49页
        3.2.5 下沉广场第49-52页
    3.3 融合性的互渗方式第52-58页
        3.3.1 重复融合的互渗方式第53-54页
        3.3.2 从属融合的互渗方式第54-55页
        3.3.3 统一融合的互渗方式第55-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4 几何变形的互渗方式第60-95页
    4.1 被动几何变形的互渗方式第60-72页
        4.1.1 拼贴与并置第62-66页
        4.1.2 截断第66-69页
        4.1.3 凹陷第69-72页
    4.2 主动几何变形的互渗方式第72-87页
        4.2.1 扭转变形第73-81页
        4.2.2 拐折变形第81-84页
        4.2.3 向内或向外的膨胀第84-87页
    4.3 动线折叠第87-90页
    4.4 多种方式的叠加——叠置第90-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5 有机的互渗方式第95-117页
    5.1 自由、平滑、模糊与开放第96-99页
        5.1.1 从拓扑学到地形建筑第96页
        5.1.2 从“混沌”到分形几何第96-97页
        5.1.3 从“褶子”到游牧空间第97-98页
        5.1.4 有机建筑形态与城市形态互渗方式特性第98-99页
    5.2 内部与外部的模糊第99-106页
        5.2.1 柔性形态的产生第99-102页
        5.2.2 莫比乌斯环——循环的平面第102-104页
        5.2.3 混沌体的产生——分形建筑第104-106页
    5.3 水平与垂直的模糊第106-115页
        5.3.1 隐藏与融入第107-110页
        5.3.2 隆起与褶皱第110-115页
    5.4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7-122页
    6.1 矛盾的解决第117页
    6.2 神经元——走向开放的设计第117-120页
    6.3 反思与总结第120-122页
结论第122-123页
参考文献第123-126页
附录A 图表来源第126-13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望海花园建设项目监理投资控制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川渝地区文化类建筑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