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Rubisco酶活性的QTL定位及ftsH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1-33页
    第一章 Rubisco酶活性的高通量测定研究第12-19页
        1 Rubisco酶的研究及意义第12页
        2 Rubisco的功能和结构第12-16页
            2.1 羧化和加氧活性第12-15页
            2.2 亚基组成第15页
            2.3 亚基高级结构第15-16页
        3 酶活性研究方法第16-18页
        4 酶活性体系摸索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ftsH基因及FtsH的分析研究第19-27页
        1 FtsH的发现和分布第19页
        2 FtsH的结构第19-22页
            2.1 N端跨膜域第20-21页
            2.2 AAA结构域(AAA domain)第21页
            2.3 Zn~(2+)结合结构域(Zinc-binding domain)第21-22页
        3 FtsH的基因组学特性第22-23页
            3.1 ftsH在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位置不保守第22页
            3.2 FtsH同系物的多样性第22-23页
        4 FtsH的生物学功能第23-26页
            4.1 FtsH的分子伴侣功能第23页
            4.2 FtsH的蛋白酶功能第23-26页
                4.2.1 FtsH在原核生物中的功能第24页
                4.2.2 FtsH在真核生物中的功能第24-26页
        5 FtsH的研究进展第26-27页
    第三章 QTL定位及eQTL定位第27-32页
        1 QTL定位第27-29页
            1.1 QTL定位的研究意义第27页
            1.2 QTL定位研究的方法第27-28页
            1.3 QTL定位的发展及在光合性状定位中的应用第28-29页
        2 eQTL定位第29-32页
            2.1 eQTL定位的研究意义第29页
            2.2 eQTL定位常用研究方法第29-30页
                2.2.1 基因表达分析的方法第29-30页
                2.2.2 eQTL作图方法第30页
            2.3 eQTL的应用与研究进展第30-32页
                2.3.1 估计基因表达遗传率第30-31页
                2.3.2 确定eQTL热点和筛选候选基因第31页
                2.3.3 构建调控网络第31-32页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2-33页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第33-56页
    第四章 大豆Rubisco酶活性高通量测定体系的建立及QTL定位第34-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1.1 试验材料与遗传连锁图第34页
            1.2 盆栽试验第34页
            1.3 叶片样品采集第34-35页
            1.4 Rubisco粗酶液的制备第35页
            1.5 Rubisao酶活性测定第35页
            1.6 统计分析与QTL定位第35-3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2.1 大豆Rubisco酶活性的高通量测定体系摸索第36-38页
                2.1.1 3-PGA标准曲线第36-37页
                2.1.2 提取液加入量第37页
                2.1.3 RuBP浓度第37-38页
            2.2 Rubisco酶活性QTL定位第38-40页
        3 讨论第40-42页
    第五章 大豆ftsH基因的克隆及eQTL定位第42-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5页
            1.1 试验材料与遗传连锁图第42页
            1.2 盆栽试验第42页
            1.3 叶片样品采集第42页
            1.4 快速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OJIP)第42-43页
            1.5 RNA提取及cDNA的反转第43页
            1.6 基因全长克隆第43-44页
            1.7 实时荧光定量(Q-PCR)及结果数据分析第44-45页
                1.7.1 Q-PCR数据测定第44页
                1.7.2 Q-PCR结果数据分析第44-45页
            1.8 eQTL定位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4页
            2.1 ftsH基因的序列分析第45-50页
                2.1.1 大豆NJRIKY群体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第45-46页
                2.1.2 GmFtsH1全长序列克隆及序列分析第46-48页
                2.1.3 多序列比对与系统发生关系第48-50页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设定第50-51页
                2.2.1 溶解曲线分析第50-51页
                2.2.2 标准曲线分析第51页
            2.3 GmFtsH1基因的表达与快速荧光动力学参数的相关分析第51-52页
            2.4 GmFtsH1基因的eQTL定位第52-54页
        3 讨论第54-56页
全文小结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生细菌产杀白蚁活性代谢物质的研究
下一篇:粮食中灰分含量快速分析方法研究及新型测定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