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1 小麦的地位与作用 | 第8-10页 |
1.2 小麦的灰分 | 第10-12页 |
1.2.1 小麦的分类及营养品质 | 第10页 |
1.2.2 小麦的灰分及其营养功能 | 第10-12页 |
1.3 影响灰分的因素 | 第12-15页 |
1.3.1 磨粉时间对小麦灰分的影响 | 第12页 |
1.3.2 灰分与电导率的关系 | 第12-13页 |
1.3.3 灰分与戊聚糖的关系 | 第13页 |
1.3.4 不同地域、年代、品种对小麦灰分的影响 | 第13-15页 |
1.4 面粉中灰分的测定 | 第15-17页 |
2 引言 | 第17-20页 |
2.1 课题提出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2.2 研究的内容 | 第18页 |
2.3 课题研究的目标 | 第18-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3.3 试验步骤 | 第22-27页 |
3.3.1 小麦的预处理 | 第22-23页 |
3.3.2 小麦浸提液的制备单因素试验 | 第23-24页 |
3.3.3 其它因素对小麦粉浸提液电导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4 小麦粉浸提液的测定 | 第25-26页 |
3.3.5 国标法测定灰分和水分 | 第26页 |
3.3.6 响应曲面设计试验 | 第26-27页 |
3.3.7 对不同地域小麦灰分比较 | 第27页 |
3.3.8 对不同年代小麦灰分和小麦浸提液电导率的比较 | 第27页 |
3.3.9 电导率和灰分的模型方程建立 | 第27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8-46页 |
4.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28-34页 |
4.1.1 料液比对小麦粉浸提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 | 第28-29页 |
4.1.2 超声温度对小麦粉浸提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 | 第29页 |
4.1.3 超声时间对小麦粉浸提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 | 第29-30页 |
4.1.4 其它因素对小麦浸提液电导率的影响结果 | 第30-34页 |
4.2 响应曲面设计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4.2.1 响应曲面设计结果分析 | 第34页 |
4.2.2 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 第34-35页 |
4.2.3 小麦提取液的提取工艺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第35-36页 |
4.2.4 验证实验 | 第36-37页 |
4.3 相同品种不同产地的小麦灰分比较结果 | 第37页 |
4.4 相同品种不同采收年份的小麦灰分和电导率比较结果 | 第37-38页 |
4.5 模型方程的建立 | 第38-45页 |
4.5.1 强筋小麦模型方程的建立与相对偏差结果 | 第38-39页 |
4.5.2 中筋小麦模型方程的建立与相对偏差结果 | 第39-41页 |
4.5.3 弱筋小麦模型方程的建立与相对偏差结果 | 第41-43页 |
4.5.4 全部品种小麦模型方程的建立结果 | 第43-44页 |
4.5.5 弱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模型方程 | 第44-45页 |
4.6 电导率测定灰分的方法和国标法对照显著性检验 | 第45-4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6-49页 |
5.1 结论 | 第46-47页 |
5.2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Abstract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