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前言 | 第17-22页 |
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 | 第22-28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2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2-26页 |
2.1 洛伐他汀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25页 |
2.1.1 检测波长的确立 | 第22-23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23页 |
2.1.3 专属性考察 | 第23页 |
2.1.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3-24页 |
2.1.5 最低检测限 | 第24页 |
2.1.6 精密度实验 | 第24页 |
2.1.7 回收率实验 | 第24-25页 |
2.2 样品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1 洛伐他汀-PLGA纳米粒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2.2 洛伐他汀固体脂质纳米粒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3 洛伐他汀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25-26页 |
2.3.1 溶解度的测定 | 第25-26页 |
2.3.2 洛伐他汀热稳定性实验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2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洛伐他汀PLGA纳米粒(LV-PLGA-NP)的制备优化及性质考察 | 第28-44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28-29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9-42页 |
2.1 洛伐他汀PLGA纳米粒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29-30页 |
2.1.1 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利用率 | 第29页 |
2.1.2 形态观察 | 第29页 |
2.1.3 粒径的测定 | 第29-30页 |
2.1.4 Zeta电位 | 第30页 |
2.1.5 体外释放 | 第30页 |
2.2 LV-PLGA-NP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0-39页 |
2.2.1 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2.2.2 单因素考察 | 第31-34页 |
2.2.2.1 有机相的组成 | 第31页 |
2.2.2.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第31页 |
2.2.2.3 有机相的加入方式 | 第31-32页 |
2.2.2.4 搅拌速度 | 第32页 |
2.2.2.5 有机溶剂的除去方式 | 第32页 |
2.2.2.6 表面活性剂的浓度 | 第32-33页 |
2.2.2.7 有机相和水相的比例 | 第33页 |
2.2.2.8 载体和药物的比例 | 第33页 |
2.2.2.9 有机相中药物浓度 | 第33-34页 |
2.2.3 星点设计优化LV-PLGA-NP的制备 | 第34-39页 |
2.2.3.1 实验单因素的选择 | 第34-35页 |
2.2.3.2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2.2.3.3 模型拟合 | 第36-37页 |
2.2.3.4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 第37-38页 |
2.2.3.5 优化工艺验证 | 第38-39页 |
2.3 LV-PLGA-NP的质量评价 | 第39-42页 |
2.3.1 载药量、包封率和药物利用率 | 第39页 |
2.3.2 粒径的测定 | 第39页 |
2.3.3 形态观察 | 第39页 |
2.3.4 Zeta电位 | 第39-40页 |
2.3.5 体外释放 | 第40-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洛伐他汀固体脂质纳米粒(LV-SLN)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考察 | 第44-72页 |
1 仪器与试药 | 第44-45页 |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 第45-68页 |
2.1 洛伐他汀固体脂质纳米粒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45-47页 |
2.1.1 显微镜观察 | 第45页 |
2.1.2 短期放置稳定性 | 第45页 |
2.1.3 物理稳定性考察 | 第45页 |
2.1.4 载药量、包封率 | 第45页 |
2.1.5 形态观察 | 第45-46页 |
2.1.6 晶型观察 | 第46页 |
2.1.6.1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46页 |
2.1.6.2 X-射线衍射 | 第46页 |
2.1.7 粒径的测定 | 第46页 |
2.1.8 Zeta电位 | 第46页 |
2.1.9 体外释放 | 第46-47页 |
2.1.10 长期稳定性考察 | 第47页 |
2.2 LV-SLN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47-49页 |
2.2.1 制备方法 | 第47页 |
2.2.2 单因素考察 | 第47-49页 |
2.2.2.1 注入速度 | 第47页 |
2.2.2.2 乳化温度 | 第47-48页 |
2.2.2.3 搅拌时间 | 第48页 |
2.2.2.4 固化方法 | 第48页 |
2.2.2.5 有机溶剂除去方式 | 第48-49页 |
2.3 LV-SLN制剂处方的研究 | 第49-52页 |
2.3.1 脂质材料的选择 | 第49-50页 |
2.3.2 外水相乳化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 第50页 |
2.3.3 乳化剂的浓度 | 第50-51页 |
2.3.4 脂质的浓度 | 第51页 |
2.3.5 脂质与丙烯酸树脂用量比 | 第51页 |
2.3.6 脂质与药物用量比 | 第51-52页 |
2.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52-53页 |
2.5 LV-SLN质量性质评价 | 第53-64页 |
2.5.1 载药量、包封率 | 第53页 |
2.5.2 形态观察 | 第53页 |
2.5.3 粒径测定 | 第53-54页 |
2.5.4 Zeta电位测定 | 第54页 |
2.5.5 晶型观察 | 第54-61页 |
2.5.5.1 DSC | 第54-59页 |
2.5.5.2 X-射线衍射 | 第59-61页 |
2.5.6 体外释放 | 第61-63页 |
2.5.7 长期稳定性 | 第63-64页 |
2.6 纳米粒载药、释药机理的研究 | 第64-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洛伐他汀固体脂质纳米粒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72-81页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第72页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72-79页 |
2.1 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72-76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72页 |
2.1.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优化 | 第72-73页 |
2.1.2.1 沉淀蛋白法 | 第72-73页 |
2.1.2.2 液液萃取法 | 第73页 |
2.1.2.3 乙酸乙酯合用丙酮 | 第73页 |
2.1.3 贮备液的配制 | 第73-74页 |
2.1.4 血浆样品的处理和测定 | 第74页 |
2.1.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74页 |
2.1.6 分析方法的确证 | 第74-76页 |
2.1.6.1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74页 |
2.1.6.2 定量限(LOQ) | 第74页 |
2.1.6.3 精密度 | 第74-75页 |
2.1.6.4 绝对回收率 | 第75页 |
2.1.6.5 相对回收率 | 第75-76页 |
2.2 口服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76-79页 |
2.2.1 试药 | 第76页 |
2.2.2 动物给药方法与样品采集 | 第76页 |
2.2.3 口服药动学实验结果 | 第76-77页 |
2.2.4 口服药动学参数 | 第77-79页 |
3 讨论 | 第79-80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全文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