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言 | 第12-22页 |
1.1 福建白茶基本情况 | 第12-13页 |
1.1.1 福建白茶品质特征 | 第12页 |
1.1.2 福建白茶产地 | 第12页 |
1.1.3 白茶的保健功能 | 第12-13页 |
1.2 白茶萎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2.1 白茶萎凋过程鲜叶的物理变化 | 第13页 |
1.2.2 白茶萎凋过程鲜叶的化学变化 | 第13-16页 |
1.3 白茶萎凋过程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4 白茶萎凋方式 | 第18页 |
1.5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 第18-20页 |
1.5.1 计算机视觉图像中常用的色彩模型 | 第19页 |
1.5.2 色彩模型之间的数据关系 | 第19-20页 |
1.6 CFD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0-22页 |
1.7.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0-21页 |
1.7.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1.7.3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供试材料与设备 | 第22页 |
2.1.1 试验原料 | 第22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2.2 试验取样方法 | 第23-24页 |
2.2.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2.4 毛茶感官审评 | 第25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第3章 不同萎凋方式对白茶萎凋环境的影响 | 第26-36页 |
3.1 春季不同萎凋方式的萎凋环境参数 | 第26-29页 |
3.1.1 自然萎凋环境的温湿度 | 第26-27页 |
3.1.2 复式萎凋环境的温湿度 | 第27-28页 |
3.1.3 加温萎凋环境的温湿度 | 第28页 |
3.1.4 空调萎凋环境的温湿度 | 第28-29页 |
3.2 不同萎凋方式的THI温湿度指数变化 | 第29-31页 |
3.2.1 自然萎凋、复式萎凋过程中THI的变化 | 第29-30页 |
3.2.2 空调萎凋过程中THI的变化 | 第30页 |
3.2.3 加温萎凋过程中THI的变化 | 第30-31页 |
3.3 外界环境对加温萎凋环境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 不同温度的空调萎凋环境参数比较 | 第32-35页 |
3.4.1 温度变化比较 | 第33页 |
3.4.2 相对湿度变化比较 | 第33-34页 |
3.4.3 THI变化比较 | 第34页 |
3.4.4 风速变化比较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不同萎凋环境的白茶物理参数变化 | 第36-50页 |
4.1 不同萎凋环境的叶温比较 | 第36-38页 |
4.1.1 春季白茶萎凋过程中的叶温变化 | 第36-37页 |
4.1.2 暑季空调萎凋过程中的叶温变化 | 第37-38页 |
4.2 不同萎凋环境的含水率与失水速率变化 | 第38-44页 |
4.2.1 春季白茶萎凋的含水率与失水速率变化 | 第38-42页 |
4.2.2 暑季空调萎凋过程的含水率与失水速率变化 | 第42-44页 |
4.3 白茶萎凋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 第44-49页 |
4.3.1 色泽测定时环境条件的选择 | 第44-47页 |
4.3.2 白茶萎凋过程中叶片色泽的变化 | 第47-49页 |
4.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不同萎凋环境的白茶生化成分变化 | 第50-59页 |
5.1 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5.1.1 春季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50-51页 |
5.1.2 暑季白茶萎凋过程中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 第51页 |
5.2 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51-53页 |
5.2.1 春季白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52页 |
5.2.2 暑季白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52-53页 |
5.3 萎凋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5.3.1 春季白茶萎凋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3-54页 |
5.3.2 暑季白茶萎凋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54页 |
5.4 萎凋过程中黄酮类含量的变化 | 第54-56页 |
5.4.1 春季白茶萎凋过程中黄酮类含量的变化 | 第54-55页 |
5.4.2 暑季白茶萎凋过程中黄酮类含量的变化 | 第55-56页 |
5.5 白茶生化品质的模糊综合评判 | 第56-57页 |
5.6 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不同萎凋环境的白茶感官与综合品质 | 第59-66页 |
6.1 白茶感官品质分析 | 第59-61页 |
6.2 白茶感官与生化品质模糊综合评判 | 第61-64页 |
6.2.1 品质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61-63页 |
6.2.2 白茶品质模糊综合评判 | 第63-64页 |
6.3 小结 | 第64-66页 |
第7章 白茶人工萎凋环境控制技术分析 | 第66-80页 |
7.1 加温萎凋间环境参数测定与分析 | 第66-71页 |
7.1.1 加温萎凋间的结构 | 第66页 |
7.1.2 加温萎凋间环境参数测定与分析 | 第66-71页 |
7.2 白茶加温萎凋环境的CFD模拟 | 第71-75页 |
7.2.1 CFD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72页 |
7.2.2 萎凋间空气领分布 | 第72-73页 |
7.2.3 萎凋间温度分布情况 | 第73页 |
7.2.4 萎凋间相对湿度分布情况 | 第73-74页 |
7.2.5 萎凋间气流速度分布情况 | 第74-75页 |
7.3 萎凋环境控制技术探讨 | 第75-76页 |
7.3.1 加温萎凋环境控制技术探讨 | 第75-76页 |
7.3.2 空调萎凋技术 | 第76页 |
7.3.3 CFD技术的应用 | 第76页 |
7.4 人工环境控制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76-79页 |
7.4.1 空调萎凋技术经济性分析 | 第76-77页 |
7.4.2 加温萎凋技术的经济性分析 | 第77-78页 |
7.4.3 经济效益分析与市场展望 | 第78-79页 |
7.5 小结 | 第79-80页 |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 第80-82页 |
8.1 总结 | 第80-81页 |
8.2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 第81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