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导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7页 |
1.2 相关文献回顾 | 第7-11页 |
1.2.1 关于住房政策研究的历史成果 | 第8页 |
1.2.2 关于住房政策研究的最新学说 | 第8-11页 |
2. 各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比较 | 第11-30页 |
2.1 公共住房政策发展的相似性 | 第11-13页 |
2.2 公共住房财政政策的比较 | 第13-16页 |
2.2.1 公共住房供应模式的比较 | 第13-14页 |
2.2.2 控租模式的比较 | 第14-15页 |
2.2.3 住房补贴模式的比较 | 第15页 |
2.2.4 减免税政策的比较 | 第15-16页 |
2.3 公共住房金融政策的比较 | 第16-21页 |
2.3.1 公共住房金融制度的比较 | 第16-19页 |
2.3.2 各国住房金融机构的比较 | 第19-21页 |
2.3.3 购房贷款的比较 | 第21页 |
2.4 市场调控手段的比较 | 第21-30页 |
2.4.1 住房发展计划 | 第22-23页 |
2.4.2 各国政府住房市场调控手段的比较 | 第23-27页 |
2.4.3 各国(地区)住房调控管理机构的比较 | 第27-30页 |
3. 中国应采取的住房消费政策 | 第30-35页 |
3.1 政府应作为购建公共住房供应体系的主体 | 第30-31页 |
3.2 用法律推动住房政策的实施 | 第31页 |
3.3 注意住房保障的层次性 | 第31页 |
3.4 大力发展住房金融 | 第31-32页 |
3.5 适应“砖头”向“人头”转变的趋势,设计住房政策模式 | 第32页 |
3.6 适应住房政策目标群逐步缩小的趋势,锁定低收入阶层 | 第32-33页 |
3.7 建立动态调节机制,促进住房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33页 |
3.8 政府应与其他参与者合作,共同建房,租房,管房 | 第33-34页 |
3.9 避免出现贫民窟,促进社会各阶层融合与协调发展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39-41页 |
董庆国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