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表及英汉对照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53页 |
第一章 大豆含硫氨基酸品质研究概况 | 第14-26页 |
1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品质研究 | 第14-17页 |
1.1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成分 | 第15-16页 |
1.2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合成、积累和表达调控 | 第16-17页 |
2 大豆含硫氨基酸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2.1 大豆蛋白的氨基酸组分及改良目标 | 第17-19页 |
2.2 大豆种子含硫氨基酸的含量和合成机制 | 第19-21页 |
2.3 决定大豆含硫氨基酸含量的因素 | 第21-22页 |
3 大豆种子含硫氨基酸改良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3.1 传统育种方法的利用 | 第22页 |
3.2 异源富含硫种子蛋白基因的表达 | 第22-24页 |
3.3 内源蛋白的修饰 | 第24页 |
3.4 增加内源低丰度的富含Met的蛋白的积累 | 第24页 |
3.5 氨基酸组成平衡良好的合成蛋白的表达 | 第24-25页 |
3.6 营养供应成分的改善 | 第25页 |
4 展望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硫酸盐的还原同化路径及调控 | 第26-36页 |
1 硫的生物学功能 | 第26-27页 |
2 植物体中硫酸盐同化路径 | 第27-31页 |
2.1 硫酸盐的吸收和运输 | 第28-29页 |
2.2 硫酸盐的活化 | 第29-30页 |
2.3 硫酸盐的还原 | 第30-31页 |
2.4 硫酸盐的同化 | 第31页 |
3 硫酸盐还原同化作用路径的调控 | 第31-34页 |
3.1 与发育状况相关 | 第31-32页 |
3.2 还原剂的供应 | 第32页 |
3.3 硫/氮缺乏或还原态硫过量 | 第32-33页 |
3.4 激素、非生物逆境对硫同化的影响 | 第33-34页 |
3.5 与转录控制有关 | 第34页 |
3.6 与翻译后的控制有关 | 第34页 |
4 硫代谢网络复杂调控系统的研究 | 第34-35页 |
5 展望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含硫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 第36-52页 |
1 含硫氨基酸的生物意义和功能 | 第36页 |
2 植物中Cys和Met的合成形成一个复杂系统 | 第36-37页 |
3 Cys的生物合成 | 第37-43页 |
3.1 SAT的相关研究 | 第38-39页 |
3.2 OAS-TL的研究 | 第39-42页 |
3.3 SAT-OAS-TL复合体形成的意义 | 第42-43页 |
4 Met的生物合成 | 第43-46页 |
5 Cys和Met合成的调控 | 第46-50页 |
5.1 在整个植株水平上的调控 | 第46-47页 |
5.2 在细胞和基因水平上的调控 | 第47页 |
5.3 SAT是植物Cys合成和硫动态平衡的限制因素 | 第47-48页 |
5.4 OAS是硫同化作用的调控信号 | 第48-49页 |
5.5 Met合成受到反馈信号调控 | 第49-50页 |
5.6 含硫氨基酸合成与光合作用存在信息交流 | 第50页 |
6 大豆含硫氨基酸生物合成相关酶类研究 | 第50-51页 |
7 结束语 | 第51-5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52-5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53-115页 |
第四章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OAS-TL的种间比较分析 | 第53-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8页 |
1.1 材料 | 第53页 |
1.2 大豆总DNA和RNA的提取 | 第53页 |
1.3 大豆RNA的纯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53-54页 |
1.4 cDNA和基因组序列的获得 | 第54页 |
1.5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54页 |
1.6 大豆不同器官样品的蛋白提取和活性测定 | 第54-55页 |
1.7 OAS-TL蛋白的表达、纯化、活性测定和动力学分析 | 第55-57页 |
1.8 重组蛋白在cys~-自主型突变体中的功能互补 | 第57页 |
1.9 大豆种子含硫氨基酸的测定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8页 |
2.1 OAS-TL cDNA克隆在四种不同材料间的序列多态性比较 | 第58-59页 |
2.2 野生大豆中一个OAS-TL基因的基因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2.3 OAS-TL在野生和栽培大豆器官样品中的表达及相应酶活性比较 | 第60-61页 |
2.4 野生和栽培大豆发育的种子中总OAS-TL活性比较分析 | 第61-62页 |
2.5 全长片段OAS-TL重组载体的构建、蛋白表达和功能验证 | 第62-63页 |
2.6 OAS-TL缺失体载体构建及重组蛋白表达 | 第63页 |
2.7 OAS-TL缺失体重组蛋白的纯化、活性和动力学测定、互补测验 | 第63-64页 |
2.8 野生和栽培大豆氨基酸成分和含量比较 | 第64-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第五章 6个大豆OAS-TL编码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71-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7页 |
1.1 材料 | 第71页 |
1.2 大豆总DNA和RNA的提取 | 第71页 |
1.3 大豆总RNA的纯化与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71页 |
1.4 序列搜索与引物设计 | 第71-72页 |
1.5 5'片段克隆和3'RACE反应 | 第72页 |
1.6 序列分析 | 第72页 |
1.7 系统进化分析 | 第72-73页 |
1.8 基因组DNA的克隆 | 第73页 |
1.9 Southern blotting分析 | 第73-7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9页 |
2.1 6个大豆OAS-TL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获得 | 第77-79页 |
2.2 OAS-TL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蛋白的结构预测 | 第79-84页 |
2.3 OAS-TL蛋白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 第84-85页 |
2.4 OAS-TL基因的基因组结构分析 | 第85-87页 |
2.5 大豆OAS-TL基因的Southern blotting分析 | 第87-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第六章 大豆OAS-TL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分析 | 第91-10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1.1 材料 | 第91页 |
1.2 6个大豆OAS-TL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与表达 | 第91页 |
1.3 OAS-TL蛋白的纯化、活性测定和动力学分析 | 第91页 |
1.4 重组蛋白在cys~-自主型突变体中的功能互补 | 第91页 |
1.5 大豆各种器官RNA的提取、纯化以及cDNA的合成 | 第91-92页 |
1.6 半定量RT-PCR分析 | 第92页 |
1.7 大豆不同发育时期种子蛋白的提取和OAS-TL活性测定 | 第92页 |
1.8 不同发育时期的大豆种子含硫氨基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 第92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92-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4页 |
2.1 6个OAS-TL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93页 |
2.2 OAS-TL重组蛋白的纯化、活性测定和动力学分析 | 第93-95页 |
2.3 大豆OAS-TL基因表达产物对cys~-营养缺陷型菌NK3的功能互补 | 第95-96页 |
2.4 OAS-TL基因在不同大豆器官中的表达特性分析 | 第96-97页 |
2.5 OAS-TL基因对不同逆境胁迫的响应 | 第97-98页 |
2.6 大豆发育进程中种子蛋白积累状况分析 | 第98-99页 |
2.7 不同发育时期种子中OAS-TL基因的表达与总OAS-TL活性测定 | 第99-101页 |
2.8 不同发育时期大豆种子含硫氨基酸含量分析 | 第101-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8页 |
第七章 GmOAS-TL4转化载体的构建及其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108-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8-110页 |
1.1 材料 | 第108页 |
1.2 引物设计 | 第108页 |
1.3 质粒载体的去磷酸化处理 | 第108-109页 |
1.4 植物转化载体的构建 | 第109页 |
1.5 农杆菌感受态制备 | 第109页 |
1.6 重组质粒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109-110页 |
1.7 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11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3页 |
2.1 GmOAS-TL4转化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110-111页 |
2.2 GmOAS-TL4的亚细胞定位 | 第111-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5页 |
全文结论 | 第115-116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2页 |
附录 | 第132-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