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缩略语表 | 第16-17页 |
前言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29页 |
第一节 半夏种质资源研究 | 第18-23页 |
1 生长繁殖习性 | 第18-19页 |
1.1 半夏繁殖 | 第18-19页 |
1.2 半夏倒苗 | 第19页 |
2 半夏资源的现代研究 | 第19-21页 |
2.1 形态学水平 | 第20页 |
2.2 孢粉学水平 | 第20页 |
2.3 微观结构 | 第20页 |
2.4 细胞学水平 | 第20页 |
2.5 分子水平 | 第20-21页 |
2.6 化学成分 | 第21页 |
3 半夏分类 | 第21-23页 |
第二节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9页 |
1 RAPD分子标记 | 第23-25页 |
2 RFLP分子标记 | 第25页 |
3 DNA测序技术 | 第25-26页 |
4 ISSR分子标记 | 第26-27页 |
5 SRAP分子标记 | 第27页 |
6 其它分子标记 | 第27-28页 |
7 讨论与展望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半夏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 | 第29-58页 |
第一节 基于RAPD标记的半夏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9-3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1页 |
1.1 材料 | 第29-30页 |
1.2 方法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1 居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 | 第31-33页 |
2.2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分析 | 第33页 |
2.3 聚类分析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6页 |
3.1 半夏遗传多样性 | 第34页 |
3.2 居群遗传分化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基于ISSR标记的半夏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6-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1.1 材料 | 第36-37页 |
1.2 方法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2.1 ISSR体系确立 | 第37-38页 |
2.2 居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 | 第38页 |
2.3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2.4 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3.1 半夏的遗传多样性 | 第41-42页 |
3.2 半夏居群遗传分化 | 第42页 |
3.3 半夏居群聚类分析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基于SRAP标记的半夏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3-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1.1 材料 | 第44页 |
1.2 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2.1 SRAP体系确立 | 第45-46页 |
2.2 居群和物种水平遗传多样性 | 第46-47页 |
2.3 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比较分析 | 第47页 |
2.4 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2.5 SRAP、ISSR和RAPD结果分析比较 | 第48页 |
2.6 SRAP、ISSR和RAPD相关关系 | 第48-49页 |
3 讨论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半夏ITS序列分析 | 第50-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1.1 材料 | 第51页 |
1.2 方法 | 第51-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2.1 序列测定结果 | 第52-54页 |
2.2 ITS长度和碱基频率分析 | 第54-55页 |
2.3 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分析 | 第55页 |
2.4 重建系统发生树 | 第55页 |
2.5 ITS序列变异与地理分布关系 | 第55页 |
2.6 ITS序列变异与形态的关系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3.1 ITS序列鉴别半夏 | 第56页 |
3.2 半夏ITS序列变异与同步进化 | 第56-57页 |
3.3 半夏资源保护利用策略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半夏微卫星序列的开发 | 第58-79页 |
第一节 植物微卫星开发方法比较 | 第58-63页 |
1 从数据库中查找微卫星位点 | 第59-60页 |
2 从相近物种获得微卫星引物 | 第60页 |
3 从基因组DNA中筛选微卫星位点 | 第60-62页 |
3.1 引物法富集微卫星 | 第61页 |
3.2 选择杂交富集微卫星 | 第61-62页 |
4 商业购买 | 第62页 |
5 微卫星开发方法的选择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磁珠富集法开发半夏微卫星序列 | 第63-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7页 |
1.1 材料 | 第63-64页 |
1.2 方法 | 第64-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70页 |
2.1 半夏叶片总DNA的提取 | 第67页 |
2.2 SSR序列的获得 | 第67-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第三节 SAM法开发半夏微卫星序列 | 第71-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72页 |
1.1 材料 | 第71页 |
1.2 方法 | 第71-7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2-73页 |
2.1 PCR产物克隆转化 | 第72页 |
2.2 菌液PCR扩增检测 | 第72-73页 |
2.3 克隆测序结果分析 | 第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3.1 限制性内切酶的选择与接头引物设计 | 第73-74页 |
3.2 菌液PCR筛选SSR克隆时的引物选择 | 第74页 |
3.3 改进SAM法开发SSR的效率 | 第74页 |
3.4 不同兼并引物富集结果比较 | 第74-75页 |
第四节 半夏微卫星序列信息分析及引物设计 | 第75-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1.1 序列来源 | 第75页 |
1.2 方法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7页 |
2.1 SSR发生的特点 | 第76页 |
2.2 半夏SSR引物设计 | 第76-77页 |
2.3 SSR引物多态性检测 | 第77页 |
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半夏不同种质质量评价 | 第79-106页 |
第一节 半夏分子鉴别 | 第79-8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1.1 材料 | 第79-80页 |
1.2 方法 | 第8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0-81页 |
2.1 RAPD标记鉴别 | 第80-81页 |
2.2 转化为SCAR标记 | 第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半夏不同居群主要经济性状比较研究 | 第83-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3-85页 |
1.1 材料 | 第83-84页 |
1.2 方法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88页 |
2.1 半夏产量、鸟苷和总生物碱含量分析 | 第85-87页 |
2.2 半夏产量、鸟苷和总生物碱含量偏相关性分析 | 第87页 |
2.3 不同珠芽类型半夏单株产量、鸟苷和总生物碱含量比较 | 第87页 |
2.4 不同半夏居群聚类分析 | 第87-88页 |
3 讨论 | 第88-90页 |
第三节 半夏矿质元素分析 | 第90-9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1-92页 |
1.1 材料 | 第91页 |
1.2 方法 | 第91-9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2-95页 |
2.1 半夏产地土壤中矿质元素的特征分析 | 第92-93页 |
2.2 不同半夏药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 第93页 |
2.3 药材与土壤矿质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93-94页 |
2.4 富集系数 | 第94-95页 |
3 讨论 | 第95-97页 |
3.1 半夏茎皮的富集作用 | 第95页 |
3.2 半夏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 | 第95页 |
3.3 影响药材矿质元素含量的因素 | 第95-97页 |
第四节 不同居群半夏药材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分析 | 第97-10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7-98页 |
1.1 材料 | 第97页 |
1.2 方法 | 第97-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0页 |
2.1 不同居群半夏药材重金属含量 | 第98页 |
2.2 半夏土壤重金属含量 | 第98-99页 |
2.3 半夏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99-100页 |
2.4 药材与土壤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100页 |
2.5 半夏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 | 第100页 |
2.6 半夏药材和土壤中农药残留含量 | 第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2页 |
3.1 半夏对重金属吸收特性 | 第100-101页 |
3.2 半夏药材重金属含量 | 第101-102页 |
第五节 半夏不同居群根系活力和生化指标对高温胁迫响应 | 第102-10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2-103页 |
1.1 材料 | 第102-103页 |
1.2 方法 | 第10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4页 |
2.1 高温胁迫对不同居群半夏叶片SOD活性变化影响 | 第103页 |
2.2 高温胁迫对不同居群半夏叶片MDA含量影响 | 第103-104页 |
2.3 高温胁迫对不同居群半夏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104页 |
2.4 高温胁迫对不同居群半夏根系活力影响 | 第104页 |
3 讨论 | 第104-106页 |
全文讨论 | 第106-109页 |
1.半夏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2.半夏微卫星开发 | 第107页 |
3.半夏质l评价 | 第107-109页 |
全文结论 | 第109-11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5页 |
附录 | 第125-139页 |
1 改良磁珠法开发的半夏SSR | 第125-128页 |
2 改良SAM法开发的半夏SSR | 第128-133页 |
3 数据库搜索到的半夏SSR | 第133-134页 |
4 半夏基因组序列 | 第134-136页 |
5 对来源于NCBI数据库微卫星序列设计的引物 | 第136页 |
6 对来源于磁珠法开发微卫星序列设计的引物 | 第136-137页 |
7 对来源于SAM法开发微卫星序列设计的引物 | 第137-139页 |
发表论著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