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高校课堂教学多维度分析与评价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0-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7-28页 |
一、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一)教学分析 | 第17页 |
(二)课堂评价 | 第17-18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一)教育评价理论 | 第18页 |
(二)数据挖掘理论 | 第18页 |
(三)教学行为分析理论 | 第18-19页 |
三、研究样本的确定 | 第19-21页 |
(一)课程的功能维度分类 | 第19-20页 |
(二)研究样本的选取 | 第20-21页 |
四、研究工具 | 第21-28页 |
(一)ITIAS系统 | 第21-27页 |
(二)Excel和SPSS软件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不同类别课程的个案研究 | 第28-56页 |
一、专业基础课的课堂分析及评价 | 第28-37页 |
(一)课堂教学行为编码 | 第28-29页 |
(二)迁移矩阵 | 第29-31页 |
(三)矩阵分析 | 第31-37页 |
二、专业理论课的课堂分析及评价 | 第37-43页 |
(一)课堂教学行为编码 | 第37页 |
(二)迁移矩阵 | 第37-39页 |
(三)矩阵分析 | 第39-43页 |
三、技能性课程的课堂分析及评价 | 第43-49页 |
(一)课堂教学行为编码 | 第43页 |
(二)迁移矩阵 | 第43-45页 |
(三)矩阵分析 | 第45-49页 |
四、实践性课程的课堂分析及评价 | 第49-56页 |
(一)课堂教学行为编码 | 第50页 |
(二)迁移矩阵 | 第50-51页 |
(三)矩阵分析 | 第51-56页 |
第四章 不同课堂教学的综合分析与评价 | 第56-68页 |
一、不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 第56-63页 |
(一)不同教师课堂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 第56-61页 |
(二)不同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二、不同学习者的课堂学习行为分析 | 第63-68页 |
(一)不同学习者的课堂学习行为差异性分析 | 第63-66页 |
(二)不同学习者的课堂学习行为相关性分析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研究 | 第68-7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二、高校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第69-71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