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砂性隧道围岩宏细观破坏机理及控制

致谢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2-2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砂性隧道围岩破坏特点第13-14页
        1.2.2. 围岩细观力学特性研究第14-23页
        1.2.3. 砂性隧道围岩失稳模式与控制措施第23-24页
    1.3.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25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5-26页
    1.5. 研究方法第26-28页
2. 砂性围岩摩擦特性与剪切破坏的细观机理第28-58页
    2.1. 荷载作用下砂土颗粒统计规律第28-32页
        2.1.1. 颗粒方向角排布规律第28-29页
        2.1.2. 荷载与方向角分布的关系第29-32页
    2.2. “楔块-滚动”模型第32-40页
        2.2.1. 砂性围岩摩擦特性第32-33页
        2.2.2. 砂性围岩剪切破坏机制第33-34页
        2.2.3. 内摩擦角随荷载弱化规律第34-35页
        2.2.4. 实验验证第35-40页
    2.3. “塑性铰-楔块”模型第40-52页
        2.3.1. 砂性围岩各向异性第40-41页
        2.3.2. 各向异性产生的细观机理第41-43页
        2.3.3. 各向异性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第43-49页
        2.3.4. 实验验证第49-52页
    2.4. 不同含水量情况下的模型修正第52-56页
        2.4.1. 颗粒之间吸应力的影响第53-54页
        2.4.2. 有效应力的影响第54-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3. 砂性隧道围岩松动区产生的细观机理与范围确定第58-78页
    3.1. 松动区产生的细观机理第58-64页
        3.1.1. 颗粒材料稳定性判别第58-61页
        3.1.2. 松动区的应力分布特征第61-64页
    3.2. 深埋隧道围岩松动区第64-68页
        3.2.1. 松动区范围确定第64-65页
        3.2.2. 影响因素分析第65-68页
    3.3. 浅埋隧道松动区第68-76页
        3.3.1. 浅埋隧道围岩应力第68-72页
        3.3.2. 松动区范围确定第72-73页
        3.3.3. 影响因素分析第73-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4. 砂性隧道围岩复合拱结构及其稳定性第78-98页
    4.1. 复合拱的形成机理第78-84页
        4.1.1. 基于抗剪承载系数的砂性围岩破坏分区第78-80页
        4.1.2. 力链承载结构及其演化规律第80-81页
        4.1.3. 承载拱结构形式第81-82页
        4.1.4. 砂性围岩中的复合拱结构第82-84页
    4.2. 围岩破坏模式与复合拱发展演化规律第84-92页
        4.2.1. 围岩破坏模式——上部垮落第84-88页
        4.2.2. 围岩破坏模式——下部滑移第88-90页
        4.2.3. 围岩破坏模式——拱脚失稳第90-92页
        4.2.4. 复合拱结构发展演化规律第92页
    4.3. 复合拱结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第92-97页
        4.3.1. 拱结构的失稳模式及判别方法第93-95页
        4.3.2.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95-97页
    4.4. 本章小结第97-98页
5. 砂性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原则与措施第98-110页
    5.1. 砂性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与控制原则第98-100页
        5.1.1. 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第98-99页
        5.1.2. 稳定性控制原则第99-100页
    5.2. 砂性隧道围岩控制标准的确定第100-102页
        5.2.1. 荷载控制标准第100-101页
        5.2.2. 变形控制标准第101-102页
    5.3. 砂性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措施第102-109页
        5.3.1. 注浆加固第102-104页
        5.3.2. 锁脚锚杆(管)第104-106页
        5.3.3. 自适应支护方案设计构想第106-109页
    5.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10-114页
    6.1. 主要结论第110-112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2页
    6.3. 展望第112-114页
附录:链式反应算法过程第114-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6页
作者简历第126-13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稀土D36船板钢热变形过程中再结晶行为及微观组织演变的研究
下一篇:稀土Q345B铸钢高温热塑性研究及应力模型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