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图表目录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页 |
1.2.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 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15-17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 邻里中心起源及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邻里中心起源 | 第18页 |
2.1.2 邻里中心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2 邻里中心特征 | 第18-19页 |
2.2.1 邻里中心以“社区商业”为依托 | 第18-19页 |
2.2.2 邻里中心心具有商标标品牌 | 第19页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20-23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23-24页 |
2.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4-26页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历程及需求分析 | 第26-35页 |
3.1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历程 | 第26-31页 |
3.1.1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概况 | 第26-27页 |
3.1.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发展阶段 | 第27-31页 |
3.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规划需求调研分析 | 第31-35页 |
3.2.1 受访居民个人情况分析 | 第32页 |
3.2.2 受访居民收入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3.2.3 居民购物周期及购物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页 |
3.2.4 购物者需求功能分析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邻里中心功能升级建议 | 第35-46页 |
4.1 邻里中心业态功能分类 | 第35-39页 |
4.1.1 苏州商业发展阶段及邻里中心业态分类 | 第35-37页 |
4.1.2 邻里中心基础服务业态功能 | 第37-38页 |
4.1.3 邻里中心其他业态功能 | 第38-39页 |
4.2 邻里中心未来发展定位 | 第39-46页 |
4.2.1 新时期邻里中心发展趋势与要求 | 第39-43页 |
4.2.2 邻里中心功能升级引导策略 | 第43-46页 |
第五章 邻里中心空间优化建议 | 第46-58页 |
5.1 基于宏观层面的邻里中心空间布局优化 | 第46-51页 |
5.1.1 空间布局原则 | 第46页 |
5.1.2 空间等级规模划分 | 第46-48页 |
5.1.3 因地制宜进行选址 | 第48-49页 |
5.1.4 规范空间开发时序 | 第49-50页 |
5.1.5 完善空间规划布局 | 第50-51页 |
5.2 基于微观层面的邻里中心外部及内部空间优化 | 第51-58页 |
5.2.1 外部空间优化 | 第51-52页 |
5.2.2 内部空间优化 | 第52-58页 |
第六章 邻里中心功能升级及空间优化的实践应用——以方洲邻里中心为例 | 第58-63页 |
6.1 功能升级实践应用 | 第58-61页 |
6.1.1 功能概况 | 第58-59页 |
6.1.2 功能分析 | 第59-61页 |
6.2 空间优化实践应用 | 第61-63页 |
6.2.1 区位分析 | 第61页 |
6.2.2 建筑形态分析 | 第61-63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调查问卷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