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外来植物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 | 第16-21页 |
·丛枝菌根真菌 | 第17-19页 |
·自生固氮菌 | 第19-21页 |
·紫茎泽兰入侵机制研究 | 第21-22页 |
·紫茎泽兰的生物生态学特性 | 第21页 |
·紫茎泽兰的化感作用 | 第21-22页 |
·紫茎泽兰入侵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 | 第22页 |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评估中的应用 | 第22-26页 |
·操作方法 | 第22-24页 |
·数据前处理 | 第24-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第二章 T-RFLP 方法优化 | 第28-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土样采集及处理 | 第28页 |
·DNA 提取 | 第28页 |
·PCR 扩增 | 第28-29页 |
·酶切 | 第29页 |
·毛细管电泳 | 第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统计分析 | 第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以海灵格距离评价T-RFLP 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 第30-31页 |
·以Sorenson 系数评价T-RFLP 过程中产生的误差 | 第31-3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固氮酶活性影响 | 第33-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33页 |
·土壤碳氮含量测定 | 第33页 |
·土壤固氮酶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的固氮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群落的影响 | 第37-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37页 |
·土壤中自生固氮菌平板计数 | 第37页 |
·用T-RFLP 法分析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群落结构 | 第37-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T-RFLP 分析结果 | 第38-40页 |
·自生固氮菌平板计数结果 | 第40-4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43-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43页 |
·土壤总DNA 提取 | 第43页 |
·扩增AMF 特异基因片段 | 第43-44页 |
·克隆测序 | 第44页 |
·序列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T-RFLP 技术优化 | 第50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入侵地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入侵地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0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入侵地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总结 | 第51页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