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变化、历史气候论文

中国区域气候的GCM与RCM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引言第12-17页
   ·气候变化事实第12页
   ·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第12-13页
   ·极端气候事件研究第13-14页
   ·存在的问题以及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第14-17页
第二章 资料和分析方法第17-23页
   ·模式介绍第17页
     ·GCM 介绍第17页
     ·区域气候模式介绍第17页
   ·资料来源第17-18页
   ·分析方法介绍第18-23页
     ·模式分组方法第18-20页
     ·多模式集合方法第20页
     ·各经(纬)度上的要素计算方法第20页
     ·极端值和极端阈值的确定第20-21页
     ·线性趋势的计算第21页
     ·空间相似系数第21页
     ·标准差第21-22页
     ·趋势系数第22-23页
第三章 各组 GCM 模式集合和 RCM 对气候平均态的模拟效果对比分析第23-50页
   ·各模式组合对中国区域1961-2000年的平均气温模拟验证第23-33页
     ·1961-2000年的年平均气温的模拟验证第23-25页
     ·1961-2000年的夏季平均气温场的模拟验证第25-27页
     ·1961-2000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场的模拟验证第27-29页
     ·小结第29-30页
     ·模式模拟的1961-2000年年平均气温的经向/纬向分布第30-31页
     ·模式模拟1961-2000年中国区域年平均气温演变趋势第31-33页
   ·各模式组合对1961-2000年的平均降水量模拟能力第33-43页
     ·1961-200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的模拟验证第33-35页
     ·1961-2000年的夏季平均降水量场的模拟验证第35-37页
     ·1961-2000年的冬季平均降水量的模拟验证第37-39页
     ·小结第39页
     ·模式模拟1961-2000年年平均降水量的经向/纬向分布第39-40页
     ·模式模拟1961-2000年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量演变趋势第40-42页
     ·小结第42-43页
   ·各模式组合对1961-2000年的日最高/低气温的模拟能力验证第43-49页
     ·1961-2000年日最高气温空间变化特征第43-45页
     ·1961-2000年日最低气温空间变化特征第45-47页
     ·1961-2000年日最高/低气温变化趋势第47-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各组 GCM 和 RCM 对极端气候的模拟效果对比分析第50-81页
   ·各模式组合对1961-2000年的极端气温的模拟能力第51-59页
     ·1961-2000年的年极端年较差的模拟验证第51-54页
     ·1961-2000年的霜冻日数的模拟验证第54-56页
     ·1961-2000年的高温热浪指数的模拟验证第56-59页
   ·1961-2000年模式模拟的极端气温指标的变化趋势第59-65页
     ·1961-2000年极端年较差的变化趋势第59-61页
     ·1961-2000年霜冻日数的变化趋势第61-63页
     ·1961-2000年高温热浪指数的变化趋势第63-65页
   ·小结第65-66页
     ·空间分布第65-66页
     ·40年变化趋势第66页
   ·各模式组合对1961-2000年的极端降水的模拟能力第66-75页
     ·1961-2000年连续干日数空间分布的模拟验证第67-70页
     ·1961-2000年极端降水贡献率空间分布的模拟验证第70-72页
     ·1961-2000年连续5 日最大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模拟验证第72-75页
   ·1961-2000年模式模拟的极端降水指标的变化趋势第75-81页
     ·1961-2000年连续干日数的变化趋势第75-76页
     ·1961-2000年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变化趋势第76-78页
     ·1961-2000年连续5 日最大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第78-81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81-84页
   ·各模式模拟的1961-2000年的平均气候态的模拟效果第81-82页
     ·空间分布第81-82页
     ·时间变化序列第82页
   ·各模式模拟的1961-2000年的极端气候态的模拟效果第82-83页
     ·空间分布第82页
     ·时间变化序列第82-83页
   ·讨论第83-84页
     ·不足第83页
     ·研究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致谢第88-89页
作者简历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城乡规划研究--以福建省仙游县鲤南镇为例
下一篇: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对土壤自生固氮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