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夏枯草种质资源与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缩略语表第18-19页
前言第19-2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1-43页
    第一节 夏枯草研究概况第21-29页
        1 夏枯草本草考证第21-22页
        2 夏枯草资源分布第22-23页
        3 夏枯草生物学特性第23-24页
        4 夏枯草化学成分研究第24-26页
        5 夏枯草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6页
        6 夏枯草资源利用与开发第26-29页
    第二节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9-39页
        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第29页
        2 药用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第29-39页
            2.1 形态标记第29-31页
            2.2 细胞学标记第31页
            2.3 生化标记第31-32页
            2.4 分子标记第32-39页
    第三节 中药材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第39-43页
        1 中药指纹图谱第39-40页
        2 有限成分组合质量标准第40-41页
        3 “一测多评”法第41页
        4 层面分析法第41-43页
第二章 夏枯草种质资源形态多样性研究第43-65页
    第一节 夏枯草植株形态多样性研究第43-5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1.1 材料第43-45页
            1.2 方法第45页
            1.3 数据处理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2.1 夏枯草植株形态性状变异分析第45-49页
            2.2 夏枯草植株形态性状间相关性分析第49页
            2.3 夏枯草植株形态性状地理变异规律第49-50页
            2.4 夏枯草植株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第50-52页
            2.5 夏枯草植株形态性状聚类分析第52页
        3 讨论第52-55页
            3.1 夏枯草的植株形态学变异第52-53页
            3.2 夏枯草的植株形态变异在育种上价值第53-55页
    第二节 夏枯草花粉形态多样性比较第55-6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5-56页
            1.1 材料第55页
            1.2 方法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1页
            2.1 夏枯草花粉形态特征第56-57页
            2.2 夏枯草不同居群花粉形状和大小第57-58页
            2.3 夏枯草不同居群萌发沟特征第58页
            2.4 夏枯草不同居群花粉外壁纹饰第58页
            2.5 花粉形态特征间相关性分析第58-59页
            2.6 花粉形态与植株形态特征间相关性分析第59-60页
            2.7 聚类分析第60-61页
        3 讨论第61-65页
            3.1 夏枯草花粉形态特征第61-62页
            3.2 花粉种内变异、花粉外壁演化和植物系统演化第62页
            3.3 花粉形态种内变异形成机理的探讨第62-65页
第三章 夏枯草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第65-101页
    第一节 夏枯草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与体系优化第65-7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5-67页
            1.1 材料与仪器第65页
            1.2 方法第65-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0页
            2.1 PCR正交设计直观分析第67页
            2.2 单因子试验结果分析第67-69页
            2.3 ISSR-PCR反应程序优化第69-70页
            2.4 ISSR-PCR正交反应体系应用第70页
        3 讨论第70-73页
    第二节 基于ISSR标记的夏枯草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3-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1.1 材料第73-74页
            1.2 方法第7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4-78页
            2.1 DNA多态性分析第74-75页
            2.2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75-76页
            2.3 居群遗传相似性分析第76页
            2.4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第76页
            2.5 聚类分析第76-78页
            2.6 主坐标分析第78页
        3 讨论第78-81页
            3.1 ISSR标记的优点、多态性和稳定性第78-79页
            3.2 夏枯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第79页
            3.3 夏枯草居群的遗传结构第79-80页
            3.4 夏枯草野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第80-81页
    第三节 基于SRAP标记的夏枯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1-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3页
            1.1 材料与仪器第81页
            1.2 方法第81-8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3-86页
            2.1 DNA多态性分析第83页
            2.2 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83页
            2.3 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分析第83-85页
            2.4 聚类分析第85页
            2.5 主坐标分析第85-86页
        3 讨论第86-89页
            3.1 SRAP标记的优点、多态性和稳定性第86页
            3.2 夏枯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第86-87页
            3.3 夏枯草群体的亲缘关系分析第87-88页
            3.4 夏枯草群体的遗传结构第88-89页
    第四节 ISSR与SRAP对夏枯草遗传多样性综合分析第89-9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9-90页
            1.1 数据来源第89页
            1.2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89-9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0-91页
            2.1 ISSR和SRAP标记相关性分析第90页
            2.2 ISSR和SRAP标记比较分析第90-91页
            2.3 聚类分析第91页
        3 讨论第91-93页
            3.1 ISSR和SRAP标记效率第91-92页
            3.2 聚类分析第92-93页
    第五节 夏枯草ITS序列分析第93-10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3-96页
            1.1 材料第93页
            1.2 方法第93-96页
        2 结果和分析第96-97页
            2.1 夏枯草ITS序列结果第96页
            2.2 夏枯草ITS长度和碱基频率分析第96-97页
            2.3 夏枯草ITS碱基序列的差异分析第97页
            2.4 夏枯草不同居群系统发育分析第97页
        3 讨论第97-101页
            3.1 ITS序列鉴别第97-99页
            3.2 夏枯草的遗传分化和变异第99页
            3.3 夏枯草不同居群系统发育分析第99-101页
第四章 夏枯草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第101-147页
    第一节 夏枯草多种活性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01-113页
        1 材料和仪器第101页
        2 方法与结果第101-110页
            2.1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的测定第101-103页
            2.2 黄酮含量的测定第103-107页
            2.3 多糖提取和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07-110页
        3 讨论第110-113页
            3.1 熊果酸和齐墩果酸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10页
            3.2 黄酮提取和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10页
            3.3 多糖提取和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10-113页
    第二节 不同居群夏枯草活性成分含量比较研究第113-12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3-115页
            1.1 材料第113-115页
            1.2 方法第11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5-122页
            2.1 夏枯草不同居群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分析第115-118页
            2.2 夏枯草主要化学成分间相关性分析第118-119页
            2.3 夏枯草化学成分含量地理变异规律第119页
            2.4 夏枯草主要化学成分与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第119页
            2.5 聚类分析第119-122页
        3 讨论第122-125页
            3.1 化学成分含量比较分析第122-123页
            3.2 化学成分的地理变异第123-125页
    第三节 夏枯草不同居群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第125-13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5-128页
            1.1 材料第125页
            1.2 方法第125-1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28-132页
            2.1 层次分析法第128-131页
            2.2 综合主成分分析法第131-132页
        3 讨论第132-133页
            3.1 层次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第132页
            3.2 优质夏枯草种质筛选第132-133页
    第四节 夏枯草不同居群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第133-1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3-134页
            1.1 材料与仪器第133页
            1.2 方法第133-13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4-139页
            2.1 无机元素测定结果第134-135页
            2.2 无机元素间相关性分析第135页
            2.3 无机元素与有机成分间相关性分析第135页
            2.4 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第135-139页
            2.5 聚类分析第139页
        3 讨论第139-143页
            3.1 夏枯草中无机元素含量分析第139-141页
            3.2 无机元素与药用功效第141-143页
    第五节 夏枯草不同部位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第143-1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43页
            1.1 材料第143页
            1.2 方法第1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43-146页
            2.1 不同部位中熊果酸含量比较第143页
            2.2 不同部位中黄酮含量比较第143-144页
            2.3 不同部位中多糖含量比较第144页
            2.4 不同部位中无机元素含量比较第144-146页
        3 讨论第146-147页
            3.1 不同部位含量差异分析第146页
            3.2 夏枯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146-147页
第五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第147-153页
    1 讨论第147-149页
        1.1 夏枯草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47页
        1.2 夏枯草药材质量评价第147-148页
        1.3 夏枯草化学成分变异与遗传变异关系第148页
        1.4 夏枯草种质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第148-149页
    2 结论第149-153页
        2.1 夏枯草种质形态多样性研究第149-150页
        2.2 夏枯草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第150页
        2.3 夏枯草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第150-153页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71页
附录第171-1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梨花粉管超极化激活钙通道的调控机制研究
下一篇:梨自交亲和性突变机制及自花结实性种质的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