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0-15页 |
(一)有效教学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结课行为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四、研究的主要结构 | 第15-16页 |
五、研究对象 | 第16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有效结课的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一、结课与有效教学的内涵及地位 | 第18-19页 |
(一)内涵 | 第18-19页 |
(二) 地位 | 第19页 |
二、有效结课的特点 | 第19-21页 |
(一)结课内容指向教学目标 | 第19页 |
(二)结课方式形式多样 | 第19-20页 |
(三)结课目标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 | 第20页 |
(四)结课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 第20-21页 |
三、有效结课的作用 | 第21-22页 |
(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 第21页 |
(二)从教育美学的角度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中政治课不同课型有效结课方法及课堂实例分析 | 第22-28页 |
一、新授课的结课方法 | 第22-24页 |
(一)归纳式 | 第22页 |
(二)回应式 | 第22-23页 |
(三)延伸式 | 第23-24页 |
二、练习课的结课方法 | 第24-25页 |
(一)升华式 | 第24页 |
(二)发散式 | 第24-25页 |
三、复习课的结课方法 | 第25-28页 |
(一)练习式 | 第25页 |
(二)比较式 | 第25-28页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结课行为的表现及成因 | 第28-36页 |
一、高中政治教师结课行为观察 | 第28-30页 |
(一)结课行为分类 | 第28页 |
(二)结课行为观察 | 第28-30页 |
二、对结课行为观察结果的分析 | 第30-31页 |
三、高中政治课结课低效行为的表现 | 第31-33页 |
(一)偏向于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 第31页 |
(二)偏重知识目标的结课,忽视了其它两类目标 | 第31-32页 |
(三)结课的方式比较单一,缺乏针对性 | 第32-33页 |
(四)时间安排不合理,存在拖堂现象 | 第33页 |
四、影响教师有效结课的因素 | 第33-36页 |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 第33-34页 |
(二)教师的教育知识不完整,教学技能欠缺 | 第34-35页 |
(三)教师不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欠缺教学策略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结课有效性的建议 | 第36-41页 |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 | 第36-37页 |
二、引导教师多维学习,培养教师课后反思 | 第37页 |
三、将课堂小结的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7-38页 |
(一)使学生消除紧张感,敢于表达 | 第37-38页 |
(二)进行合作学习,增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 | 第38页 |
(三)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 第38页 |
四、做好课前准备,降低教学时间的损耗,杜绝拖堂行为 | 第38-41页 |
(一)避免不加选择的教学内容 | 第39页 |
(二)避免不紧凑的教学环节 | 第39页 |
(三)避免无序重复的教学语言 | 第39-40页 |
(四)避免无规划的教学板书 | 第40-4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