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11-19页 |
1.1 白藜芦醇概述 | 第11-12页 |
1.1.1 抗氧化 | 第11-12页 |
1.1.2 保护心血管 | 第12页 |
1.1.3 预防退行性神经病变 | 第12页 |
1.1.4 抗癌活性 | 第12页 |
1.2 白藜芦醇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白藜芦醇包埋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1 纳米混悬剂 | 第13页 |
1.3.2 固体脂质纳米粒 | 第13页 |
1.3.3 生物高分子纳米粒 | 第13-14页 |
1.4 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输送体系 | 第14-16页 |
1.4.1 玉米醇溶蛋白特性 | 第14页 |
1.4.2 玉米醇溶蛋白纳米输送体系制备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玉米醇溶蛋白输送体系的稳定 | 第15页 |
1.4.4 玉米醇溶蛋白输送体系的生物学应用 | 第15-16页 |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3.1 果胶溶液制备 | 第20页 |
2.3.2 白藜芦醇-玉米醇溶蛋白溶液制备 | 第20-21页 |
2.3.3 白藜芦醇-玉米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1页 |
2.3.4 纳米粒径与ζ-电位的测定 | 第21页 |
2.3.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21页 |
2.3.6 X射线衍射(XRD) | 第21页 |
2.3.7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得率、包埋率及含量测定 | 第21-22页 |
2.3.8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2.4.1 果胶浓度对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粒径及电位的影响 | 第22-25页 |
2.4.2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2.4.3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的负载特性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稳定性 | 第29-42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3.1 负载白藜芦醇-玉米醇溶蛋白/果胶纳米颗粒制备方法 | 第30页 |
3.3.2 pH对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0页 |
3.3.3 离子强度对白藜芦醇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4 加热对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1页 |
3.3.5 蔗糖对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31页 |
3.3.6 纳米颗粒的长期贮存稳定性 | 第31页 |
3.3.7 纳米颗粒重分散性 | 第31页 |
3.3.8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1页 |
3.4.1 pH对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 | 第31-34页 |
3.4.2 离子强度对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4-36页 |
3.4.3 加热对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6-38页 |
3.4.4 蔗糖对纳米颗粒的影响 | 第38-40页 |
3.4.5 纳米颗粒长期贮存稳定性 | 第40页 |
3.4.6 纳米颗粒的重分散性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负载白藜芦醇的纳米颗粒生物活性评价 | 第42-56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2-44页 |
4.2.1 主要仪器 | 第42-43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43-4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4-46页 |
4.3.1 抗氧化实验 | 第44-45页 |
4.3.2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5-46页 |
4.3.3 数据处理 | 第4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4.4.1 纳米颗粒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46-48页 |
4.4.2 纳米颗粒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48-50页 |
4.4.3 还原力测定 | 第50-51页 |
4.4.4 细胞毒性试验 | 第51-54页 |
4.5 结论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体外模拟消化纳米颗粒释放白藜芦醇及其抗氧化特性 | 第56-68页 |
5.1 引言 | 第56-57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7-58页 |
5.2.1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5.3.1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体外模拟消化试验 | 第58-59页 |
5.3.2 白藜芦醇纳米颗粒体外模拟消化后抗氧化特性 | 第59页 |
5.3.3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7页 |
5.4.1 模拟消化阶段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 | 第59-62页 |
5.4.2 模拟胃肠道消化后生物可利用率 | 第62-63页 |
5.4.3 模拟消化后体外抗氧化实验 | 第63-67页 |
5.5 结论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