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图目录 | 第16-17页 |
表目录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34页 |
·研究背景 | 第18-23页 |
·现实背景 | 第18-20页 |
·理论背景 | 第20-23页 |
·研究问题 | 第23-26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9页 |
·理论贡献 | 第26-27页 |
·管理意义 | 第27-28页 |
·政策意义 | 第28-29页 |
·研究设计 | 第29-32页 |
·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章节安排 | 第32-3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34-88页 |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34-57页 |
·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 | 第34-43页 |
·制度理论 | 第43-51页 |
·资源依赖理论 | 第51-57页 |
·相关议题文献综述 | 第57-74页 |
·转型经济和所有权 | 第57-60页 |
·后发企业及相关概念 | 第60-62页 |
·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内容 | 第62-67页 |
·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过程 | 第67-71页 |
·后发企业能力追赶的情境 | 第71-74页 |
·相关方法文献综述 | 第74-88页 |
·混合研究方法 | 第74-77页 |
·案例研究方法 | 第77-81页 |
·仿真研究方法 | 第81-88页 |
3 比较案例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比较 | 第88-120页 |
·引言 | 第88-89页 |
·理论背景 | 第89-93页 |
·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过程 | 第89-90页 |
·后发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制度观 | 第90-91页 |
·后发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联结 | 第91-92页 |
·转型经济与所有权 | 第92页 |
·文献评述和研究缺口 | 第92-93页 |
·研究方法 | 第93-96页 |
·结果 | 第96-112页 |
·国产化政策阶段 | 第96-101页 |
·从国产化政策阶段到自主品牌政策阶段 | 第101-107页 |
·自主品牌政策阶段 | 第107-112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112-120页 |
·结论 | 第112-115页 |
·讨论 | 第115-120页 |
4 仿真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追赶的动力学 | 第120-148页 |
·引言 | 第120-122页 |
·理论背景 | 第12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124-127页 |
·比较案例研究结果总结 | 第124-126页 |
·仿真方法和系统动力学 | 第126-127页 |
·模型结构 | 第127-135页 |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 | 第129-133页 |
·政府政策导向动力学 | 第133-135页 |
·仿真分析 | 第135-145页 |
·基模分析 | 第135-138页 |
·实验一:改变民营企业进入时间 | 第138-139页 |
·实验二:改变民营企业可见度窘境 | 第139-140页 |
·实验三:改变政府政策导向延迟时间 | 第140-141页 |
·实验四:变量组合效应比较分析 | 第141-144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144-145页 |
·结论和讨论 | 第145-148页 |
5 大样本统计研究:国有股权对创新能力追赶的影响 | 第148-168页 |
·引言 | 第148-149页 |
·理论背景和假设发展 | 第149-154页 |
·后发企业创新能力 | 第149-150页 |
·股权结构与组织结果 | 第150页 |
·高管对企业的特定理解 | 第150-151页 |
·跨国公司联结 | 第151-153页 |
·制度转型的调节效应 | 第153-154页 |
·研究方法 | 第154-158页 |
·样本和数据 | 第154-155页 |
·变量测度 | 第155-157页 |
·分析方法 | 第157-158页 |
·结果 | 第158-163页 |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 第160-162页 |
·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 第162-163页 |
·讨论和结论 | 第163-168页 |
6 单案例研究: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追赶和制度环境的共演 | 第168-194页 |
·引言 | 第168-169页 |
·理论背景 | 第169-173页 |
·制度理论 | 第169-170页 |
·后发企业的技术学习和追赶 | 第170-171页 |
·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 | 第171-172页 |
·共演研究 | 第172-173页 |
·研究方法 | 第173-176页 |
·主要发现 | 第176-189页 |
·起步阶段(1997-2001) | 第177-181页 |
·扩张阶段(2001-2007) | 第181-185页 |
·转型阶段(2007-2010) | 第185-189页 |
·讨论和结论 | 第189-194页 |
7 结论和展望 | 第194-204页 |
·结论 | 第194-196页 |
·理论贡献 | 第196-199页 |
·对后发企业研究的贡献 | 第196-197页 |
·对制度理论的贡献 | 第197-198页 |
·对共演研究的贡献 | 第198页 |
·对中国情境化研究的贡献 | 第198页 |
·方法的贡献 | 第198-199页 |
·管理意义 | 第199-200页 |
·政策意义 | 第200-201页 |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201-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36页 |
附录1:中国汽车产业关键历史事件 | 第236-238页 |
附录2:通过VENSIM软件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的模型文档 | 第238-240页 |
附录3:大样本统计研究样本企业 | 第240-24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4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