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7页 |
(三)访谈法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中学德育审美化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8-30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一)德育、审美教育、审美教化 | 第18页 |
(二)德育审美化 | 第18-20页 |
二、中学德育审美化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 第20-21页 |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 | 第21-22页 |
(三)中华民族审美教化的传统 | 第22-23页 |
(四)关于道德境界的理论 | 第23-24页 |
(五)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 第24-25页 |
三、中学德育审美化实现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第25-30页 |
(一)可能性 | 第25-27页 |
(二)必要性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保山市施甸县中学德育审美化的现状调查 | 第30-38页 |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30-32页 |
(一)调查的程序设计 | 第31页 |
(二)调查的对象与目的 | 第31-32页 |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第32-38页 |
(一)中学生审美意识已经觉醒,但审美心理结构呈现出复杂性 | 第32-33页 |
(二)教育者自身素质普遍得到优化,但整体审美素养有待提高 | 第33-34页 |
(三)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但是人文环境的优化有待加强 | 第34-35页 |
(四)德育的方法和载体具有的多元化趋势,但方向性引导有待强化 | 第35-36页 |
(五)德育内容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得到保证,但特色性有待加强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保山市施甸县中学德育审美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5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德育中审美的供需不平衡 | 第38-39页 |
(二)审美素材和德育资源部分闲置 | 第39-40页 |
(三)德育实践中定向控制力度不足 | 第40页 |
(四)立美中的偏差 | 第40-41页 |
(五)德育审美方法的功利化倾向 | 第41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41-45页 |
(一)教育者的因素 | 第41-42页 |
(二)受教育者的因素 | 第42-43页 |
(三)教育环境的因素 | 第43页 |
(四)教育内容的因素 | 第43-44页 |
(五)教育方法的因素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保山市施甸县中学德育审美化的实施途径探析 | 第45-57页 |
一、实践原则 | 第45-48页 |
(一)规律性原则 | 第45-46页 |
(二)统一性原则 | 第46-47页 |
(三)方向性原则 | 第47-48页 |
(四)主体性原则 | 第48页 |
二、实践途径 | 第48-57页 |
(一)现代化:借鉴审美教化思想 | 第48-49页 |
(二)专业化:提高主体审美素养 | 第49-51页 |
(三)本土化: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 第51-53页 |
(四)科学化:注重德育方法改造 | 第53-54页 |
(五)系统化:美化中学校园环境 | 第54-57页 |
结束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