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巍山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述 | 第21-34页 |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界定及内容 | 第21-24页 |
(一)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界定及内容 | 第22-24页 |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4-28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24-25页 |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 第25-26页 |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 | 第26-28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 第28-30页 |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 第28-29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 第29-30页 |
四、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 第30-34页 |
(一)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第31页 |
(二)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 第31-32页 |
(三)有利于维护彝族地区民族团结 | 第32页 |
(四)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健康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巍山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34-47页 |
一、巍山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样本的概况 | 第34-35页 |
二、巍山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分析 | 第35-38页 |
(一)彝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 第35-37页 |
(二)彝族的村规民约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 第37-38页 |
(三)彝族的经济发展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 第38页 |
三、巍山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8-47页 |
(一)狩猎文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38-39页 |
(二)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39-41页 |
(三)乡风文明建设存在问题 | 第41-42页 |
(四)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42-43页 |
(五)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知晓度不高 | 第43-44页 |
(六)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认同度不高 | 第44页 |
(七)农民对农村生态文明的践行度不高 | 第44-46页 |
(八)农民的法制意识薄弱 | 第46-47页 |
第三章 巍山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7-55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47-48页 |
(一)农民生态意识淡薄 | 第47-48页 |
(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48页 |
二、经济因素 | 第48-50页 |
(一)经济发展滞后 | 第48-49页 |
(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 第49-50页 |
三、法制因素 | 第50-52页 |
(一)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与地方实际不符 | 第50-51页 |
(二)生态保护执法难以落实 | 第51-52页 |
四、政府因素 | 第52-55页 |
(一)政府宣传力度不够 | 第52-53页 |
(二)领导干部执政理念落后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开展巍山彝族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 第55-69页 |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第55-60页 |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 第56页 |
(二)坚持求实原则 | 第56-57页 |
(三)坚持渗透原则 | 第57-58页 |
(四)坚持层次性原则 | 第58页 |
(五)坚持激励原则 | 第58-59页 |
(六)坚持主体原则 | 第59页 |
(七)坚持示范原则 | 第59-60页 |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作用,培育现代农村“生态人” | 第60-62页 |
(一)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 第60-61页 |
(二)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问题,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 | 第61页 |
(三)加强农民商品经济观念的教育 | 第61-62页 |
(四)转变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观念 | 第62页 |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 | 第62-63页 |
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树立农村生态文明观 | 第63-67页 |
(一)生态文明认知教育 | 第63-64页 |
(二)生态文明观教育 | 第64-67页 |
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