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拟南芥生长素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和初步研究

缩写词第3-4页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3页
    1.1 生长素研究简介第12页
    1.2 生长素的合成第12-21页
        1.2.1. 色氨酸的合成及色氨酸非依赖途径第14页
        1.2.2. IPA途径第14-18页
        1.2.3. IAM途径第18-19页
        1.2.4. IAOX途径第19-20页
        1.2.5. TAM途径第20-21页
        1.2.6. 生长素的合成是局部的并不是细胞自主性的过程第21页
    1.3. 生长素的运输第21-27页
        1.3.1. 生长素的输入和输出载体第23-24页
        1.3.2. PIN蛋白家族第24页
        1.3.4. PIN蛋白的组织及亚细胞定位第24-27页
        1.3.5. AUX1/LAX输入载体第27页
    1.4. 生长素的信号途径第27-32页
        1.4.1. 生长素的感知第29页
        1.4.2. TIR1/AFB - auxin - Aux/IAA第29-30页
        1.4.3. ABP1第30-31页
        1.4.4. SKP2a第31-32页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3-45页
    2.1. 实验材料第33-34页
        2.1.1. 植物材料与种植条件第33页
        2.1.2. 筛选的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库、生态型与其所对应的载体第33页
        2.1.3. 实验中用到的其它拟南芥种子第33-34页
    2.2. 常用试剂和仪器第34页
    2.3. 常用试剂配方第34-37页
    2.4. 实验方法第37-38页
        2.4.1. 突变体的筛选第37页
        2.4.2. 突变体的生化互补第37页
        2.4.3. 突变体与aux1-7/pDR5::GUS、ckrc1/pDR5::GUS、pin2/pDR5::GUS、wei2/pDR5::GUS、wei7/pDR5::GUS、DR5::GUS、CYCB::GUS等的杂交第37-38页
        2.4.4. 杂交的步骤第38页
    2.5. DNA的提取(简单CTAB法)第38-39页
    2.6. 半定量PCR第39-40页
        2.6.1. 总RNA的提取第39页
        2.6.2. 基因组DNA的去除第39页
        2.6.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反转录反应)第39-40页
        2.6.4. 结果第40页
    2.7. GUS染色第40页
    2.8. Tai1-PCR第40-41页
        2.8.1. Tail-PCR反应体系第40页
        2.8.2. Tail-PCR的反应程序第40-41页
    2.9. T-DNA插入位点左右边界的鉴定第41-42页
        2.9.1. 加PCR前的准备工作第41页
        2.9.2. PCR反应体系第41-42页
    2.10. 反向PCR方法克隆突变基因第42-45页
        2.10.1. 反向PCR的原理第42页
        2.10.2.反向PCR的步骤第42-45页
第三章 实验结果第45-78页
    3.1. 突变体初筛情况第45页
    3.2. 复筛出的突变体的详细名称及统计第45-50页
    3.3. 突变体在MS和ZT上的表型分析第50-54页
        3.3.1. 从CS22830库筛选到的11株突变体,这个库的生态背景是Ws-2。第51-52页
        3.3.2. CS84442库筛选到的28个突变体,这个库的生态背景是Ws-2。第52-53页
        3.3.3. CS31087库筛选到的10个突变体,其生态背景是Col-6第53页
        3.3.4. CS21995库筛选到的2个突变体,生态背景为Col-7。第53-54页
        3.3.5. CS6502库筛选到的2个突变体,其生态背景也是Ws-2。第54页
    3.4. 通过生化互补结果,对53个突变体的分类第54-61页
        3.4.1. aux1类突变体的生化互补结果(+ZT)第55-56页
        3.4.2. pin2类突变体的生化互补结果(+/-ZT)第56-59页
        3.4.3. ckrc1类突变体的生化互补结果(+ZT)第59-61页
        3.4.4. ckrw类突变体的生化互补结果(+/-ZT)第61页
        3.4.5. 弱表型突变体的生化互补结果第61页
    3.6. 突变体等位杂交结果及分析第61-67页
        3.6.1. pin2类突变体的杂交结果第62-65页
        3.6.2. ckrc1类突变体的得为杂交结果第65-67页
    3.7. 突变体c5的研究第67-71页
        3.7.1. c5的生化互补结果(+ZT)第68页
        3.7.2. c5与pin2/pDR5::GUS的遗传杂交分析第68-69页
        3.7.3. c5的植株表型分析第69页
        3.7.4. c5花的表型及花粉的亚历山大染色第69-70页
        3.7.5. c5的显隐性分析第70页
        3.7.6. c5突变体的基因克隆第70-71页
    3.8. 突变体lb113的研究第71-78页
        3.8.1. lb113表型的探索及确定第72页
        3.8.2. lb113的生化互补结果(1μ M ZT)第72-73页
        3.8.3. lb113植株表型的分析第73-74页
        3.8.4. lb113不同器官的表型分析第74-75页
        3.8.5. lb113在不同浓度ZT上的根长第75页
        3.8.6. lb113的胚胎结构及花粉的亚历山大染色第75-76页
        3.8.7. lb113的显隐性分析第76页
        3.8.8. lb113遗传分离比的统计第76-78页
第四章 讨论和展望第78-84页
    4.1. 根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相互作用第78-79页
    4.2. 筛选到的生长素运输突变体第79-80页
        4.2.1. aux1类突变体第79页
        4.2.2. eir1/pin2类突变体第79-80页
        4.2.3. 为何筛选到了这么多的生长素运输突变体第80页
    4.3. 筛选到生长素合成缺陷突变体第80-81页
        4.3.1 生长素合成突变体的研究现状第80页
        4.3.2. 筛选到的ckrc (Cytokinin induced root curling)类突变体第80-81页
    4.4. 筛选到的ckrw (cytokinin induced root waving)类突变体第81页
    4.5. c5突变体与配子体/生长素相关突变体的联系第81页
    4.6. lb113突变体表型的研究和探讨第81-84页
        4.6.1. lb113的生化互补分析第81-82页
        4.6.2. lb113与高细胞分裂素突变体的联系第82页
        4.6.3. lb113与低生长素突变体的联系第82页
        4.6.4. 生长素与独脚金内酯(SL)的关系第82-84页
第五章 结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100页
附录第100-108页
    附录一: 引物序列第100页
    附录二: pD991-AP3 T-DNA全序列(右边界——左边界)第100-103页
    附录二: pD991-AP3右边界Tail及反向引物第103页
    附录三. pGV3850: 1003左边界序列第103-105页
    附录四. pGV3850: 1003左边界Tail引物第105-106页
    附录五: pD991载体图谱第106-107页
    附录六: lb113和c5图位克隆引物(粗定位)第107页
    附录七: lc22在0.005μ M ZT上的表型第107-108页
致谢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个水稻突变体对干旱和盐胁迫的敏感性分析及OsPIPE的表达模式研究
下一篇:转录因子Pax6、Sox2、Six3在非洲爪蟾晶状体发育及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