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2.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6页 |
3.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8页 |
1.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2.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治理 | 第18-19页 |
2.农村治理 | 第19页 |
3.乡贤 | 第19页 |
4.乡贤治村 | 第19-20页 |
(二)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1.国家—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2.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3.精英理论 | 第22-23页 |
二、乡贤治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 第23-29页 |
(一)乡贤治村的历史演进 | 第23-29页 |
1.乡绅治村-传统农村治理的基本格局 | 第23-25页 |
2.政治精英治村-威权时代的治村模式 | 第25-26页 |
3.经济能人治村-市场化改革的内生演化 | 第26-27页 |
4.乡贤治村-当前农村治理困境中的呼唤 | 第27-29页 |
(二)由乡贤治村历史演进带来的启示 | 第29页 |
三、小关镇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实地调查 | 第29-34页 |
(一)小关镇基本情况 | 第29页 |
(二)小关镇乡贤治村的实地调查结果分析 | 第29-34页 |
1.调查方案设计 | 第29-30页 |
2.调查过程 | 第30页 |
3.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4.访谈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四、小关镇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4-39页 |
(一)小关镇乡贤治村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1.乡贤主体的断层与缺失 | 第34-35页 |
2.此“乡贤”非彼乡贤 | 第35页 |
3.乡贤发挥作用的领域较为狭窄 | 第35-36页 |
4.乡贤治村的自治性、协同性不足 | 第36页 |
(二)小关镇乡贤治村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6-39页 |
1.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精英不断流失 | 第36-37页 |
2.村民们对乡贤文化认识模糊,乡贤评选标准难以量化 | 第37-38页 |
3.乡贤组织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 第38页 |
4.行政色彩浓厚,村级组织和乡贤组织功能没有实现有效互补 | 第38-39页 |
五、小关镇推进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39-44页 |
(一)通过相关政策扶持和机制保障,引导乡贤有序参与农村治理 | 第39-40页 |
1.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根本之策 | 第39页 |
2.建立相关机制是当务之急 | 第39-40页 |
(二)大力弘扬乡贤文化,明确乡贤评选标准 | 第40-41页 |
1.大力弘扬乡贤文化 | 第40页 |
2.明确乡贤的评选标准 | 第40-41页 |
(三)加强乡贤组织机制建设,为乡贤治村提供组织保障 | 第41页 |
(四)减少行政干预,提高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自主性和协同性 | 第41-44页 |
1.减少行政干预,提高乡贤参与农村治理的自主性 | 第41-42页 |
2.构建多主体合作治理体系,提高乡贤治村的协同性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