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治理视角下延安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8-15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研究背景 | 第8页 |
2、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研究思路 | 第15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一、智慧城市的概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一)智慧城市的概述 | 第15-19页 |
1、智慧城市的内涵 | 第16-18页 |
2、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 第18-19页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1、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0页 |
2、公共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二、延安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一)延安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 第21-22页 |
1、有助于延安城市化模式的转变 | 第21页 |
2、有助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 | 第21-22页 |
3、有助于延安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 | 第22页 |
4、有助于延安国民经济的发展 | 第22页 |
(二)延安智慧城市建设情况SWOT矩阵分析 | 第22-28页 |
1、延安智慧城市建设内在优势 | 第22-23页 |
2、延安智慧城市建设自身劣势 | 第23-24页 |
3、延安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机会 | 第24-25页 |
4、延安智慧城市建设外在威胁 | 第25-26页 |
5、构造延安市智慧城市SWOT矩阵 | 第26-28页 |
(三)延安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成效 | 第28-29页 |
1、传统基础设施稳步推进 | 第28页 |
2、智慧信息工程逐步完善 | 第28-29页 |
3、民生服务水平有所提升 | 第29页 |
三、延安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9-47页 |
(一)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1、《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出台 | 第30页 |
2、《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具体要求 | 第30-32页 |
(二)以评价指标为基础的延安智慧城市建设分析 | 第32-45页 |
1、延安智慧城市建设因子分析 | 第32-39页 |
2、延安智慧城市建设问卷调查 | 第39-45页 |
(三)延安智慧城市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1、城市缺乏顶层设计 | 第46页 |
2、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 第46页 |
3、民生服务水平较低 | 第46页 |
4、城市特色不够明显 | 第46-47页 |
四、延安智慧城市建设的构想 | 第47-53页 |
(一)延安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 第47-48页 |
1、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者 | 第47页 |
2、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力协调者 | 第47-48页 |
3、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 第48页 |
(二)延安智慧城市政府治理的建议 | 第48-53页 |
1、健全机制体制,构筑顶层设计蓝图 | 第48-49页 |
2、关注惠民服务,强化以人为本观念 | 第49-50页 |
3、立足延安实际,推动形成智慧产业链 | 第50-51页 |
4、优化创新环境,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