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33页 |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 第12-1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一、话本小说研究的情况 | 第17-24页 |
二、英美民间故事研究的情况 | 第24-27页 |
三、话本小说与外国文学作品比较研究的情况 | 第27-29页 |
第三节 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可比性与意义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历史题材作品的着眼点、文化蕴含与构成方式 | 第33-67页 |
第一节 附着于历史的英雄与英雄自身的历史 | 第33-42页 |
一、宋元讲史话本“前佳后劣”现象的背后 | 第33-35页 |
二、英国历史英雄故事中的“骑士传统”及其精神内核 | 第35-38页 |
三、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着眼点 | 第38-42页 |
第二节 出格:更大范围的文化回归与张扬个性的不归路 | 第42-57页 |
一、讲史话本对伦理道德多层次表达的中国特色 | 第42-48页 |
二、英美民间故事渴望人性自由的执着诉求 | 第48-52页 |
三、突破·回归·绝境的凄美 | 第52-57页 |
第三节 宋元讲史话本与英美民间故事的构成方式 | 第57-67页 |
一、一朝一代兴亡的整体观照 | 第57-61页 |
二、英雄故事集锦 | 第61-63页 |
三、异趣,存在于不同的构成方式之中 | 第63-67页 |
第三章 神异题材作品的审美刺激、哲理蕴含与传奇风格 | 第67-100页 |
第一节 宗教·神异·审美刺激 | 第67-80页 |
一、同而不同,说经话本与小说话本中的宗教、神异之作 | 第67-72页 |
二、英美民间故事与宗教、神异的文化关联 | 第72-75页 |
三、同样的刺激,不同的“美” | 第75-80页 |
第二节 不同文化氛围中宗教神异故事的哲理蕴含 | 第80-91页 |
一、儒化的衲子羽流的斗室静思与心猿意马 | 第81-84页 |
二、基督精神的神圣追逐与轻松释放 | 第84-88页 |
三、不同的“智慧树”其实都扎根于凡人的心田 | 第88-91页 |
第三节 迥然有异的“传奇”风格 | 第91-100页 |
—、先明题旨,后述奇异 | 第91-93页 |
二、奇事中或有或无的“意义” | 第93-96页 |
三、已知、未知和不可知 | 第96-100页 |
第四章 现实题材作品的生活化、揭秘性与情感追求 | 第100-128页 |
第一节 万花筒般的现实生活写照 | 第100-109页 |
一、苦海中挣扎而企盼“奇遇”的中国市民 | 第100-104页 |
二、为了生存而竞争的美国西部牛仔 | 第104-106页 |
三、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的生活态度 | 第106-109页 |
第二节 游侠背后的文化密码 | 第109-118页 |
一、世俗气息极浓的侠义公案小说 | 第109-113页 |
二、我行我素的绿林游侠 | 第113-115页 |
三、奴性与傲气:两个色彩各异的肥皂泡 | 第115-118页 |
第三节 恋爱·婚姻·家庭 | 第118-128页 |
一、话本小说婚恋故事中的“人道情怀” | 第118-121页 |
二、英美民间故事中婚姻爱情生活的悲喜剧 | 第121-124页 |
三、哀怨惨烈与幽默诙谐 | 第124-128页 |
第五章 人物塑造:同一性与差别性 | 第128-191页 |
第一节 对立统一的人物思想性格塑造 | 第128-145页 |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 第128-137页 |
二、英雄与反英雄的对立统一 | 第137-145页 |
第二节 “复杂”与“单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蕴含 | 第145-161页 |
一、书筋类人物与扁平人物 | 第146-149页 |
二、书胆类人物与圆形人物 | 第149-154页 |
三、戏仿英雄的替身 | 第154-161页 |
第三节 细节描写与人物塑造 | 第161-168页 |
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生活细节描写 | 第161-164页 |
二、表现人物举止言行的生活细节描写 | 第164-166页 |
三、细节描写与审美感受 | 第166-168页 |
第四节 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 | 第168-183页 |
一、故事·人物·描写语言 | 第169-175页 |
二、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 | 第175-183页 |
第五节 外在行为与内在心理的多层面描写 | 第183-191页 |
一、中国话本小说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双重奏” | 第183-187页 |
二、英美民间故事人物行为与心理的“多重奏” | 第187-191页 |
第六章 叙事角度与手法的比较分析 | 第191-225页 |
第一节 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 | 第191-204页 |
一、打破时间顺序的叙事 | 第192-200页 |
二、“补叙”种种 | 第200-204页 |
第二节 叙事空间与叙事角度 | 第204-214页 |
一、叙事空间与人物聚焦 | 第204-208页 |
二、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 | 第208-214页 |
第三节 叙事形式反映的文化异同 | 第214-225页 |
一、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喋喋不休的训导 | 第214-220页 |
二、民间文学叙事方式不同的发展演变 | 第220-225页 |
第七章 余论:比较研究的基本点、难点与展望 | 第225-238页 |
第一节 基本点:中国话本小说与英美民间故事的诸多异同 | 第225-234页 |
一、具有可比性的一个重要基本点:通俗而又复杂的思想蕴含 | 第225-231页 |
二、具有可比性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点:迥然有异的人物塑造 | 第231-234页 |
第二节 中外文学比较的困境与解决途径、遗留问题 | 第234-238页 |
一、时间差异及解决途径 | 第234-235页 |
二、体裁交错与问题的遗留 | 第235-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58页 |
致谢 | 第258-2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59-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