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3.3 文献述评 | 第2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24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2.1.1 生态系统的超循环 | 第24页 |
2.1.2 社会绿色发展模式 | 第24页 |
2.1.3 人的现代化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理论 | 第25-26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页 |
2.2.3 科学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2.4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7-28页 |
2.2.5 教育生态学理论 | 第28页 |
2.2.6 生态系统的超循环理论 | 第28-30页 |
第3章 人的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就和问题 | 第30-36页 |
3.1 我国人的现代化取得的成就 | 第30-32页 |
3.1.1 人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 第30页 |
3.1.2 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明显 | 第30-31页 |
3.1.3 思想观念取得巨大进步 | 第31-32页 |
3.1.4 生活形态发生重要改变 | 第32页 |
3.2 我国人的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3.2.1 人口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 | 第32-33页 |
3.2.2 人的思想观念需要进一步改善 | 第33页 |
3.2.3 与人的现代化相关制度亟需创新 | 第33页 |
3.3 我国人的现代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3.3.1 文化传统不良因素的束缚 | 第34页 |
3.3.2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限制 | 第34页 |
3.3.3 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制约 | 第34-35页 |
3.3.4 政治文明发展仍需努力 | 第35-36页 |
第4章 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模式及其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 第36-39页 |
4.1 “科技—经济—社会—文化”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模式的内涵特征 | 第36-37页 |
4.1.1 “科技—经济—社会—文化”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模式的内涵 | 第36页 |
4.1.2 “科技—经济—社会—文化”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模式的特征 | 第36-37页 |
4.2 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 | 第37-39页 |
4.2.1 人的现代化是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的主体内涵 | 第37-38页 |
4.2.2 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 第38页 |
4.2.3 人的现代化必须要在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模式的框架下进行 | 第38-39页 |
第5章 超循环社会绿色发展模式下人的现代化实现途径 | 第39-45页 |
5.1 实现科技良性循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 | 第39-40页 |
5.2 实现经济良性循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经济支持 | 第40-41页 |
5.3 实现社会良性循环,为人的现代化营造良好环境 | 第41-42页 |
5.4 实现文化良性循环,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持 | 第42-43页 |
5.5 加强发展绿色教育,为人的现代化提供更优条件 | 第43-4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6.1 结论 | 第45页 |
6.2 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