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5-22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0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一章 功利主义思想概述 | 第22-31页 |
一、“功利主义”的内涵及其演变历程 | 第22-23页 |
(一)“功利主义”的内涵 | 第22页 |
(二)功利主义思想演变历程 | 第22-23页 |
二、功利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 | 第23-25页 |
(一)增乐避苦: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对快乐和幸福的欲求 | 第23-24页 |
(二)看重后果:认为行为结果增进快乐和幸福,则是道德 | 第24-25页 |
(三)个人与集体:主张以利己为基础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第25页 |
三、对功利主义思想的评价 | 第25-29页 |
(一)功利主义思想的局部合理性 | 第26页 |
(二)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局限性 | 第26-29页 |
四、马克思主义对功利主义思想的扬弃 | 第29-31页 |
(一)马克思主义对功利主义思想的借鉴 | 第29-30页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功利主义思想的批判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分析 | 第31-45页 |
一、社会调查概述 | 第31-33页 |
(一)样本情况 | 第31-32页 |
(二)问卷设计 | 第32页 |
(三)调查实施 | 第32-33页 |
二、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数据分析 | 第33-42页 |
(一)功利主义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 第33-35页 |
(二)功利主义对大学生学习价值观的影响 | 第35-37页 |
(三)功利主义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 第37-38页 |
(四)功利主义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 | 第38-41页 |
(五)几点结论 | 第41-42页 |
三、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特点 | 第42-45页 |
(一)影响途径——多渠道影响与广泛渗透性 | 第42-43页 |
(二)影响方式——潜移默化式与隐蔽性 | 第43页 |
(三)影响程度——浅层了解与深层影响性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 第45-52页 |
一、功利主义迎合了市场经济 | 第45-46页 |
(一)对个人利益的追逐 | 第45页 |
(二)对结果和效果的考量 | 第45页 |
(三)对价值和回报的重视 | 第45-46页 |
二、不良环境的综合作用 | 第46-48页 |
(一)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 | 第46页 |
(二)部分新闻媒体不恰当的宣传 | 第46-47页 |
(三)校园内充斥的功利气息 | 第47页 |
(四)同学朋辈间功利性氛围的影响 | 第47-48页 |
(五)部分大学生家长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功利化 | 第48页 |
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 第48-49页 |
(一)部分大学生对待西方文化盲目崇拜 | 第48-49页 |
(二)部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忽视道德涵养 | 第49页 |
(三)部分大学生成人化意识与自我意识过强 | 第49页 |
四、部分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有待加强 | 第49-52页 |
(一)一些高校对人文精神的传承重视不够 | 第49-50页 |
(二)部分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较为单一 | 第50页 |
(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贴近现实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的因应策略 | 第52-60页 |
一、思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52-53页 |
(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52-53页 |
(二)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 | 第53页 |
(三)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义利观 | 第53页 |
二、环境营造:淡化功利主义气息 | 第53-57页 |
(一)社会环境——完善市场经济,深化制度改革 | 第53-54页 |
(二)校园环境——开展文化活动,重视人文关怀 | 第54-55页 |
(三)家庭环境——优化家庭教育,注重精神熏陶 | 第55-56页 |
(四)媒体环境——借力传媒载体,强化正面引导 | 第56-57页 |
三、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 | 第57-60页 |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补,提升吸引力 | 第57页 |
(二)适当讲授与情感熏陶相结合,增强感染力 | 第57-58页 |
(三)突出榜样示范和自我教育,提高主动性 | 第58页 |
(四)采取分层教育法和比较教育法,突出针对性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