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甘蔗叶产黄酮内生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1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第11-19页
        1.1.1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第11页
        1.1.2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第11-13页
        1.1.3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技术第13-14页
        1.1.4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学作用第14-16页
        1.1.5 植物内生真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1.6 植物内生真菌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与作用第16-19页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第19-22页
        1.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第19-20页
        1.2.2 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药用功能第20页
        1.2.3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0-22页
    1.3 甘蔗叶与其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第22页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甘蔗叶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4-31页
    2.1 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1 植物样品来源第24页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第24页
        2.1.3 主要仪器第24-25页
    2.2 实验方法第25页
        2.2.1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第25页
        2.2.2 内生真菌的鉴定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29页
        2.3.1 甘蔗叶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5-29页
        2.3.2 甘蔗叶内生真菌的分布第29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29-31页
第三章 产黄酮甘蔗叶内生真菌的筛选第31-38页
    3.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3.1.1 实验菌株第31页
        3.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31页
        3.1.3 主要仪器第31-32页
    3.2 实验方法第32-33页
        3.2.1 菌株培养与检测样品的制备第32页
        3.2.2 样品Ⅰ的显色反应第32页
        3.2.3 样品Ⅰ的薄层层析第32-33页
        3.2.4 样品Ⅱ的紫外吸收检测第33页
        3.2.5 产黄酮菌株菌丝体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3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3-37页
        3.3.1 菌株的初筛与显色反应第33-34页
        3.3.2 薄层层析分析第34-36页
        3.3.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分析第36-37页
        3.3.4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第37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37-38页
第四章 菌株GZ-5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测定第38-50页
    4.1 实验材料第38-39页
        4.1.1 实验菌株第38页
        4.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38页
        4.1.3 主要仪器第38-39页
    4.2 实验方法第39-40页
        4.2.1 菌株培养与总黄酮提取第39页
        4.2.2 菌丝体总黄酮含量测定第39页
        4.2.3 总黄酮提取的单因素实验第39页
        4.2.4 总黄酮提取的正交实验第39页
        4.2.5 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第39-40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0-49页
        4.3.1 单因素实验第40-44页
        4.3.2 正交实验第44-45页
        4.3.3 验证性实验第45-46页
        4.3.4 总黄酮抗氧化活性测定效果第46-49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49-50页
第五章 菌株GZ-5总黄酮的抑菌性测定第50-56页
    5.1 实验材料第50-51页
        5.1.1 实验菌株第50页
        5.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50页
        5.1.3 主要仪器第50-51页
    5.2 实验方法第51页
        5.2.1 供试菌株的活化第51页
        5.2.2 各菌株菌悬液的制备第51页
        5.2.3 总黄酮的抗菌性测定第5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5.3.1 总黄酮的抑菌活性效果第51-54页
        5.3.2 总黄酮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第54-55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55-56页
第六章 菌株GZ-5产黄酮培养条件的优化第56-71页
    6.1 实验材料第56-57页
        6.1.1 实验菌株第56页
        6.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第56页
        6.1.3 主要仪器第56-57页
    6.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6.2.1 菌株种子液的配制第57页
        6.2.2 菌丝体生物量的测定第57页
        6.2.3 菌丝体总黄酮产量测定第57页
        6.2.4 不同培养条件对总黄酮产量的影响第57-58页
        6.2.5 培养条件的正交实验设计第5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58-69页
        6.3.1 接种量对总黄酮产量的影响第58-60页
        6.3.2 培养时间对总黄酮产量的影响第60-62页
        6.3.3 培养温度对总黄酮产量的影响第62-64页
        6.3.4 摇床转速对总黄酮产量的影响第64-66页
        6.3.5 装液量对总黄酮产量的影响第66-68页
        6.3.6 正交实验第68-69页
    6.4 小结与讨论第69-71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7.1 总结第71页
    7.2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7页
附录第87-91页
致谢第91-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流水线”之外的“新闻手工制作”:新媒体环境下《冰点》特稿生产的坚守与变革
下一篇:拟南芥受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诱导或抑制的miRNA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