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军用舰艇(战舰)论文

舰艇装甲抗反舰导弹侵彻效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舰艇装甲发展现状第11-13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3-14页
2 穿甲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及相关理论第14-20页
    2.1 概述第14页
    2.2 LS-DYNA仿真软件发展过程第14-15页
    2.3 LS-DYNA的软件算法理论第15-17页
    2.4 ANSYS/LS-DYAN有限元模型网格控制第17-18页
    2.5 时间积分和时间步长控制第18-19页
    2.6 LS-DYNA的计算分析过程第19页
    2.7 本章小结第19-20页
3 波纹型舰艇舷侧装甲结构抗侵彻性能的研究第20-43页
    3.1 舰艇传统甲板的介绍第20-21页
    3.2 飞鱼导弹介绍第21-22页
    3.3 弹体和传统加筋靶板的数值仿真第22-29页
        3.3.1 硬质穿甲弹头的简化模型第22页
        3.3.2 传统加筋靶板的模型第22-23页
        3.3.3 状态方程及相关的材料模型第23-24页
        3.3.4 弹体侵彻传统加筋靶板的数值模拟第24-29页
    3.4 弹体和波纹型夹层靶板的数值仿真第29-42页
        3.4.1 波纹型夹层靶板模型第29-30页
        3.4.2 弹体侵彻 30°波纹型夹层靶板数值仿真第30-35页
        3.4.3 弹体侵彻 45°波纹型夹层靶板数值仿真第35-38页
        3.4.4 弹体侵彻 60°波纹型夹层靶板数值仿真第38-41页
        3.4.5 不同角度波纹型夹层靶板速度变化分析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4 新型倒A形结构夹层靶板抗侵彻性能研究第43-56页
    4.1 新型倒A型结构靶板第43-44页
        4.1.1 接触类型设置第43页
        4.1.2 材料模型和参数第43页
        4.1.3 倒A型夹层靶板有限元模型第43-44页
    4.2 倒A型夹层结构靶板与 60°波纹型靶板的抗侵彻能力分析第44-45页
    4.3 倒A型夹层结构中间加筋厚度对防御效果的影响第45-52页
        4.3.1 不同加筋厚度倒A型夹层结构靶板有限元模型第45-46页
        4.3.2 不同侵彻位置对倒A型夹层靶板的影响第46-50页
        4.3.3 不同加筋厚度对倒A型夹层靶板的影响第50-51页
        4.3.4 不同加筋厚度的倒A型夹层靶板抗侵彻分析第51-52页
    4.4 倒A型夹层靶板的能量变化情况第52-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5 破片侵彻舰艇装甲横舱壁结构数值模拟第56-72页
    5.1 舰艇舱室和舱壁结构第56页
    5.2 舱壁结构抗侵彻性能评判标准第56-57页
    5.3 不同形状的破片侵彻靶板性能的数值模拟仿真第57-59页
        5.3.1 不同形状破片侵彻钢材料靶板仿真结果第57-58页
        5.3.2 侵彻舰艇舱门横舱壁结构破片模型第58-59页
    5.4 X型与六边形组合式夹层结构形式仿真分析第59-62页
        5.4.1 X型与六边形组合式夹层结构模型的建立第59-60页
        5.4.2 破片侵彻X型与六边形组合式夹层舱门结构的时间历程分析第60-61页
        5.4.3 X型与六边形组合式夹层舱门结构能量分析第61-62页
    5.5 十字型蜂窝内夹层舱门结构仿真分析第62-65页
        5.5.1 十字型蜂窝内夹层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2-63页
        5.5.2 破片侵彻十字型蜂窝夹层结构靶板的时间历程分析第63-64页
        5.5.3 十字型蜂窝夹层结构靶板的能量分析第64-65页
    5.6 细胞增长型蜂窝内夹层舱门结构仿真分析第65-68页
        5.6.1 细胞增长型蜂窝内夹层舱门结构模型的建立第65-66页
        5.6.2 破片侵彻细胞增长型蜂窝夹层舱门结构靶板的时间历程分析第66-67页
        5.6.3 细胞增长型蜂窝夹层舱门结构能量分析第67-68页
    5.7 不同夹层舱门结构的速度和能量分析第68-69页
    5.8 不同初速度和半径破片侵彻十字夹层蜂窝结构第69-70页
    5.9 本章小结第70-72页
6 结束语第72-74页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第72-73页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伞降弹药的动力学仿真及可视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弹道修正火箭弹气动力参数辨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