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收购与反收购中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第16-18页 |
2 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的理论概述 | 第18-24页 |
2.1 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2.1.1 收购与反收购 | 第18页 |
2.1.2 收购与反收购的法律规制 | 第18-19页 |
2.2 影响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 第19-21页 |
2.2.1 反收购所处的时间阶段 | 第19页 |
2.2.2 收购人的类型与意图 | 第19-20页 |
2.2.3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行业背景 | 第20-21页 |
2.3 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 | 第21页 |
2.3.1 增发股票 | 第21页 |
2.3.2 白衣护卫 | 第21页 |
2.3.3 其他手段 | 第21页 |
2.4 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4.1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2.4.2 公司社会责任理论 | 第22页 |
2.4.3 外部监督理论 | 第22-24页 |
3 万科集团反收购的案例介绍 | 第24-32页 |
3.1 万科集团的基本情况 | 第24-26页 |
3.1.1 企业的财务经营情况 | 第24-25页 |
3.1.2 企业的股权结构 | 第25-26页 |
3.2 宝能举牌万科事件过程 | 第26-29页 |
3.2.1 宝能系介绍 | 第26-27页 |
3.2.2 宝能系增持万科股票成为最大股东 | 第27-28页 |
3.2.3 万科宣布与深圳地铁重组 | 第28-29页 |
3.2.4 华润集团的倒戈以及恒大介入 | 第29页 |
3.3 万科反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 | 第29-32页 |
3.3.1 以增发股票收购深圳地铁 | 第29-30页 |
3.3.2 举报宝能系资管计划违规及风险 | 第30-32页 |
4 万科反收购策略的选择及效果分析 | 第32-42页 |
4.1 万科反收购行为的动因 | 第32-34页 |
4.1.1 避免损害公司的品牌价值和信用 | 第32页 |
4.1.2 宝能系入主可能带来经营风险 | 第32-33页 |
4.1.3 宝能系入主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 | 第33-34页 |
4.2 影响万科反收购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 第34-37页 |
4.2.1 反收购的事后阶段策略与时间限制 | 第34页 |
4.2.2 宝能系的收购类型及意图 | 第34-35页 |
4.2.3 万科集团的经营状况和企业制度 | 第35-36页 |
4.2.4 万科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 | 第36-37页 |
4.3 万科反收购策略下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37-42页 |
4.3.1 反收购策略下万科的股价变动 | 第37-38页 |
4.3.2 万科股权结构变动及股东财富变化 | 第38-39页 |
4.3.3 反收购成功下的万科经营状况 | 第39-42页 |
5 本文的结论及启示 | 第42-48页 |
5.1 本案例的结论 | 第42-44页 |
5.1.1 多层次策略为反收购的实现带来保证 | 第42页 |
5.1.2 反收购策略配合了企业的战略目标 | 第42-43页 |
5.1.3 反收购行为有效维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 第43-44页 |
5.2 本案例的启示 | 第44-48页 |
5.2.1 建立双层股票结构重新分配投票权有利于巩固公司控制权 | 第44-45页 |
5.2.2 上市公司设置反收购条款将有效防范恶意收购 | 第45页 |
5.2.3 构建反收购战略体系以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目标 | 第45-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