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插图清单 | 第13-15页 |
表格清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7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6-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2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乘用车拆解工艺及其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 第22-25页 |
1.2.1 国内外乘用车拆解现状分析 | 第22-24页 |
1.2.2 乘用车拆解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乘用车拆解工艺及拆解流水线布局 | 第27-40页 |
2.1 报废汽车的整车拆解工艺 | 第27-30页 |
2.1.1 汽车拆解方式分类 | 第27页 |
2.1.2 拆解工艺流程 | 第27-30页 |
2.2 报废汽车深度拆解试验 | 第30-34页 |
2.2.1 试验准备 | 第31页 |
2.2.2 试验过程 | 第31-34页 |
2.2.3 试验结果 | 第34页 |
2.3 报废汽车拆解流水线 | 第34-39页 |
2.3.1 拆解流水线的建立 | 第34-35页 |
2.3.2 参数设置 | 第35-36页 |
2.3.3 深度拆解流水线的组成 | 第36-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拆卸序列优化的零部件拆卸分析系统 | 第40-49页 |
3.1 拆卸序列模型 | 第40-43页 |
3.1.1 拆卸信息建模 | 第40-41页 |
3.1.2 拆卸序列生成 | 第41-42页 |
3.1.3 拆卸序列的优化 | 第42-43页 |
3.2 拆卸序列优化模型求解 | 第43-44页 |
3.2.1 染色体构造 | 第43-44页 |
3.2.2 交叉算子 | 第44页 |
3.2.3 变异操作 | 第44页 |
3.3 拆解分析系统设计 | 第44-48页 |
3.3.1 系统设计思想 | 第44-45页 |
3.3.2 参数选择 | 第45页 |
3.3.3 软件结构及系统流程 | 第45-47页 |
3.3.4 操作实例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乘用车拆解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 第49-63页 |
4.1 需求分析 | 第49-50页 |
4.1.1 系统功能概述 | 第49页 |
4.1.2 系统角色分配 | 第49-50页 |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第50-54页 |
4.2.1 应用模型选择 | 第50-51页 |
4.2.2 框架设计 | 第51-53页 |
4.2.3 界面设计 | 第53-54页 |
4.3 系统模块划分 | 第54-58页 |
4.3.1 拆解流程管理 | 第54-56页 |
4.3.2 信息管理 | 第56-57页 |
4.3.3 数据查询 | 第57-58页 |
4.3.4 其他部分 | 第58页 |
4.4 数据库设计 | 第58-62页 |
4.4.1 实体-联系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4.4.2 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乘用车拆解工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 第63-79页 |
5.1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的选择 | 第63-67页 |
5.1.1 开发环境选择 | 第63-64页 |
5.1.2 开发语言选择 | 第64-65页 |
5.1.3 其他关键技术的选择及应用 | 第65-67页 |
5.2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 第67-78页 |
5.2.1 登录界面 | 第67-68页 |
5.2.2 整车信息管理模块 | 第68-69页 |
5.2.3 拆解信息登记模块 | 第69-70页 |
5.2.4 零件入库管理模块 | 第70-72页 |
5.2.5 车型信息管理模块 | 第72-74页 |
5.2.6 零部件信息发布模块 | 第74-75页 |
5.2.7 用户管理模块 | 第75-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