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7页
    1.1 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第8页
        1.1.2 论文选题的目的第8-9页
        1.1.3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6页
        1.2.1 核心概念界定第9-10页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第10-16页
    1.3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1 文献分析法第16页
        1.3.2 规范分析法第16页
        1.3.3 问卷调查法第16-17页
2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现状第17-32页
    2.1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概况第17-18页
        2.1.1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总量第17-18页
        2.1.2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分布第18页
        2.1.3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来源第18页
    2.2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第18-19页
        2.2.1 两多:男性多、辽宁省籍居多第18页
        2.2.2 两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第18页
        2.2.3 一低:工作耐受力低第18-19页
    2.3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调研第19-32页
        2.3.1 基本情况第19-20页
        2.3.2 生活融入水平不高第20-22页
        2.3.3 教育培训融入程度滞后第22-24页
        2.3.4 婚姻融入存在难度第24-26页
        2.3.5 精神融入尚不到位第26-29页
        2.3.6 身份融入仍为难题第29-30页
        2.3.7 组织融入认同感不强第30-32页
3 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障碍分析第32-36页
    3.1 权益保护和社会保障水平急需提高第32-33页
        3.1.1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第32页
        3.1.2 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第32-33页
        3.1.3 对于社会保障的渴望第33页
    3.2 收入状况和工作条件需要改善第33页
        3.2.1 在城市中生存的农民工群体生活脆弱第33页
        3.2.2 工资收入水平低下第33页
        3.2.3 工作条件需要改善第33页
    3.3 心理敏感形成融入城市的障碍第33-34页
        3.3.1 生活压力巨大第33-34页
        3.3.2 幸福指数普遍较低第34页
        3.3.3 生活和发展方向迷茫第34页
    3.4 身份的尴尬和体制问题的影响第34-36页
        3.4.1 没有城市户口导致的诸多问题第34页
        3.4.2 虽保留农村户口但也实属无奈第34-35页
        3.4.3 户籍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第35-36页
4 推动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具体对策第36-46页
    4.1 统筹城乡就业,顺应新生代农民工过上好生活的期待第36-37页
        4.1.1 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第36页
        4.1.2 逐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第36-37页
        4.1.3 解决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薪酬问题第37页
    4.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第37-38页
        4.2.1 将沈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纳入到全市职业教育培训规划之中第37-38页
        4.2.2 整合教育资源,提供学习机会第38页
        4.2.3 加强职业规划和职业心理教育第38页
    4.3 加强婚恋指导和子女关爱,为新生代农民工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第38-40页
        4.3.1 循序渐进,逐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第38页
        4.3.2 搭建婚恋交友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择偶机会第38-39页
        4.3.3 加大关爱力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权利第39-40页
    4.4 加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第40-41页
        4.4.1 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力度第40页
        4.4.2 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引导第40页
        4.4.3 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第40-41页
    4.5 发挥城市的接纳功能,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和市民待遇第41-43页
        4.5.1 改革户籍制度第41-42页
        4.5.2 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逐步适应城市第42-43页
        4.5.3 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第43页
    4.6 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要共同发挥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的功能第43-46页
        4.6.1 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43页
        4.6.2 党工青妇组织要不断创新组织模式,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第43-44页
        4.6.3 非政府组织要搭建平台,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服务第44-4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46-47页
    5.1 结论第46页
    5.2 展望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第49-53页
致谢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沈阳市中小学课业负担调查研究
下一篇:沈阳市社会救助现状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