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6-18页 |
附表索引 | 第18-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1页 |
1.1 有机废物堆肥化及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1.1 堆肥化概述 | 第19页 |
1.1.2 堆肥化基本原理 | 第19-21页 |
1.1.3 堆肥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1.2 堆肥中木质纤维素降解功能微生物及其作用机理 | 第24-28页 |
1.2.1 天然木质素纤维素的结构与降解 | 第24-25页 |
1.2.2 堆肥过程中木质素降解的重要性 | 第25页 |
1.2.3 堆肥中木质素降解微生物种类 | 第25-27页 |
1.2.4 木质素降解微生物酶系 | 第27-28页 |
1.3 漆酶简介 | 第28-38页 |
1.3.1 漆酶的分布 | 第28-29页 |
1.3.2 漆酶的理化性质 | 第29页 |
1.3.3 漆酶的底物非特异性 | 第29-30页 |
1.3.4 漆酶的结构描述与催化氧化机制 | 第30-35页 |
1.3.5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漆酶基因多样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1.3.6 漆酶的应用 | 第36-38页 |
1.4 本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38-41页 |
1.4.1 研究依据与思路 | 第38-3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第2章 农业废物堆肥中分离的新菌株 Streptomyces sp. C1 产漆酶特性研究 | 第41-64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1-44页 |
2.1.1 实验材料与处理 | 第41-42页 |
2.1.2 主要试剂及配方 | 第42-43页 |
2.1.3 培养基 | 第43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44-51页 |
2.2.1 取样方法 | 第44页 |
2.2.2 产漆酶细菌筛选 | 第44页 |
2.2.3 产漆酶菌株的鉴定 | 第44-47页 |
2.2.4 漆酶的纯化 | 第47-48页 |
2.2.5 漆酶酶活的测定以及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48-49页 |
2.2.6 SDS-PAGE 凝胶电泳以及 N 端氨基酸序列测定 | 第49-50页 |
2.2.7 漆酶特性研究 | 第50-51页 |
2.2.8 漆酶染料降解研究 | 第5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2.3.1 菌株的筛选 | 第51-52页 |
2.3.2 菌株的鉴定 | 第52-54页 |
2.3.3 漆酶的纯化 | 第54-55页 |
2.3.4 漆酶特性研究结果 | 第55-61页 |
2.3.5 漆酶 SCLAC 的染料降解研究 | 第61-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残余碳化学与农业固体废物堆肥期间微生物群落结构关系研究 | 第64-88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65-66页 |
3.1.1 实验设备 | 第65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65-66页 |
3.1.3 堆肥材料与取样 | 第66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66-72页 |
3.2.1 理化参数测定 | 第66-68页 |
3.2.2 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 | 第68页 |
3.2.3 固体13C-NMR 光谱分析 | 第68-69页 |
3.2.4 堆肥样品总 DNA 提取 | 第69-70页 |
3.2.5 细菌与真菌 PCR | 第70页 |
3.2.6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70-71页 |
3.2.7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1-7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7页 |
3.3.1 堆肥化过程理化参数变化 | 第72-75页 |
3.3.2 堆肥期的 13C-NMR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 第75-77页 |
3.3.3 堆肥期间木质纤维素分析 | 第77-79页 |
3.3.4 堆肥样品总 DNA 提取 | 第79页 |
3.3.5 细菌和真菌 PCR | 第79-80页 |
3.3.6 细菌以及真菌 DGGE 指纹图谱 | 第80-83页 |
3.3.7 环境因子与物种数据的冗余分析 | 第83页 |
3.3.8 基于 RDA 多元分析的手动选择和方差分离分析 | 第83-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链霉菌 two-domain 漆酶基因的多样性及其潜在木质素降解功能研究 | 第88-110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89-91页 |
4.1.1 样品 | 第89页 |
4.1.2 菌株和质粒 | 第89页 |
4.1.3 实验设备 | 第89-90页 |
4.1.4 实验试剂 | 第90页 |
4.1.5 培养基及缓冲溶液 | 第90-91页 |
4.2 分析方法 | 第91-98页 |
4.2.1 理化参数测定 | 第91页 |
4.2.2 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 | 第91页 |
4.2.3 酚氧化酶活的测定 | 第91-92页 |
4.2.4 链霉菌 two-domain 漆酶基因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92-94页 |
4.2.5 Cu2SF/Cu2SR 的引物验证 | 第94-95页 |
4.2.6 堆肥样品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纯化与 PCR 分析 | 第95-96页 |
4.2.7 克隆文库( clone library )的构建 | 第96-97页 |
4.2.8 实时荧光定量 PCR (Quantitative PCR) | 第97-98页 |
4.2.9 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9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9页 |
4.3.1 堆肥化过程描述 | 第98-99页 |
4.3.2 木质纤维素降解率 | 第99-100页 |
4.3.3 Cu2SF/Cu2SR 的引物验证 | 第100页 |
4.3.4 链霉菌 two-domain 漆酶基因定量分析以及酚氧化酶活 | 第100-102页 |
4.3.5 链霉菌 two-domain 漆酶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4.3.6 链霉菌 two-domain 漆酶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 | 第104-107页 |
4.3.7 链霉菌 two-domain 漆酶基因的数量与酚氧化酶活相关性研究 | 第107页 |
4.3.8 链霉菌 two-domain 漆酶基因的数量与木质纤维素降解相关性研究 | 第107-10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5章 农业废物堆肥产漆酶细菌种群变化特征及对基质条件变化的响应 | 第110-125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110-112页 |
5.1.1 堆肥及堆肥样品采集 | 第110-111页 |
5.1.2 菌株和质粒 | 第111页 |
5.1.3 实验设备 | 第111页 |
5.1.4 实验试剂 | 第111-112页 |
5.1.5 培养基及缓冲溶液 | 第112页 |
5.2 分析方法 | 第112-115页 |
5.2.1 理化参数测定 | 第112-113页 |
5.2.2 木质纤维素含量测定 | 第113页 |
5.2.3 酚氧化酶活的测定 | 第113页 |
5.2.4 堆肥样品基因组总 DNA 的提取、纯化与 PCR 分析 | 第113页 |
5.2.5 克隆文库( Clone library )的构建 | 第113页 |
5.2.6 实时荧光定量 PCR (Quantitative PCR) | 第113-114页 |
5.2.7 数据分析 | 第114-11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5-123页 |
5.3.1 堆肥期间的理化参数及腐殖质物质变化动态 | 第115页 |
5.3.2 细菌漆酶基因数量以及酚氧化酶活相关性研究 | 第115-116页 |
5.3.3 细菌漆酶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 | 第116-119页 |
5.3.4 堆肥期间细菌漆酶基因的分布动态变化 | 第119-121页 |
5.3.5 堆肥期间环境因子变化与细菌漆酶种群结果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结论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9-152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52-153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