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5页 |
1.1.1 电动助动车定义 | 第12-14页 |
1.1.2 电动助动车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2. 混合交通中不同交通方式的交通特性分析 | 第24-32页 |
2.1 机动车的交通特性分析 | 第24-25页 |
2.1.1 自由行驶 | 第24页 |
2.1.2 非自由行驶 | 第24-25页 |
2.2 自行车的交通特性分析 | 第25-27页 |
2.2.1 自行车特征概述 | 第25-26页 |
2.2.2 自行车骑行特性 | 第26页 |
2.2.3 自行车骑行行为特性指标 | 第26-27页 |
2.3 电动助动车的交通特性分析 | 第27-29页 |
2.3.1 电动助动车的物理特征 | 第27-28页 |
2.3.2 电动助动车的骑行特性 | 第28-29页 |
2.3.3 电动助动车骑行行为特性指标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2页 |
3. 交通流特性调查与数据提取 | 第32-46页 |
3.1 交通调查 | 第32-36页 |
3.1.1 调查目的 | 第32页 |
3.1.2 调查方法 | 第32-33页 |
3.1.3 调查基本要求 | 第33页 |
3.1.4 数据采集基本情形 | 第33-35页 |
3.1.5 最小样本容量的确定 | 第35-36页 |
3.2 数据提取 | 第36-44页 |
3.2.1 数据提取内容及方法 | 第36-39页 |
3.2.2 数据提取误差 | 第39-40页 |
3.2.3 数据提取结果 | 第40-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电动助动车交通流分析 | 第46-56页 |
4.1 电动助动车断面流量占有率 | 第46-47页 |
4.2 电动助动车交通流特性分析 | 第47-52页 |
4.2.1 电动助动车速度分布 | 第47-51页 |
4.2.2 电动助动车交通流参数模型验证 | 第51-52页 |
4.3 电动助动车群体性分析 | 第52-55页 |
4.3.1 电动助动车群定义 | 第52-53页 |
4.3.2 电动助动车群体性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分析 | 第56-74页 |
5.1 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干扰的理论分析 | 第56-59页 |
5.1.1 电动助动车对机动车的两种干扰 | 第56-57页 |
5.1.2 电动助动车和自行车对机动车干扰的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5.2 机动车行驶变化 | 第59-67页 |
5.2.1 机动车速度变化 | 第59-62页 |
5.2.2 机动车轨迹变化 | 第62-63页 |
5.2.3 电动助动车干扰下机动车道能力变化 | 第63-67页 |
5.3 电动助动车干扰下机动车速度模型 | 第67-72页 |
5.3.1 偏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5.3.2 模型建立 | 第68-71页 |
5.3.3 模型验证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电动助动车对自行车的干扰分析 | 第74-90页 |
6.1 机非隔离路段电动助动车对于自行车的干扰分析 | 第75-81页 |
6.1.1 自行车速度变化 | 第75-76页 |
6.1.2 自行车轨迹变化 | 第76-77页 |
6.1.3 非机动车道能力变化 | 第77-81页 |
6.2 机非混行路段电动助动车对于自行车的干扰分析 | 第81-88页 |
6.2.1 自行车速度变化 | 第81-82页 |
6.2.2 自行车轨迹变化 | 第82-83页 |
6.2.3 非机动车道能力变化 | 第83-88页 |
6.3 电动助动车管理建议 | 第8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7 结论 | 第90-92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10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