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籼稻新不育系和新恢复系的配合力及其F1的温敏性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文献综述第9-13页
    1.1 配合力研究第9-10页
    1.2 水稻的温敏性研究第10-13页
        1.2.1 水稻的温敏期第10页
        1.2.2 抽穗开花期水稻对温度胁迫的响应第10-11页
        1.2.3 灌浆期水稻对温度胁迫的响应第11-12页
        1.2.4 水稻对温度敏感程度的评价指标第12页
        1.2.5 AMMI模型原理及其应用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3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3-15页
    2.1 试验材料第13页
    2.2 种植方法第13页
    2.3 数据调查方法第13-14页
        2.3.1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考察方法第13-14页
        2.3.2 气象数据调查第14页
    2.4 数据统计分析第14-15页
        2.4.1 配合力分析方法第14页
        2.4.2 温度敏感性分析方法第14-15页
            2.4.2.1 以播期为基础的温敏性分析方法第14-15页
            2.4.2.2 以抽穗开花期温度为基础的温敏性分析方法第15页
3 结果第15-35页
    3.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第15-19页
        3.1.1 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第15-16页
        3.1.2 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16-18页
        3.1.3 恢复系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18页
        3.1.4 主要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第18-19页
    3.2 品质性状配合力分析第19-23页
        3.2.1 品质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第19-20页
        3.2.2 不育系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20-21页
        3.2.3 恢复系品质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分析第21-22页
        3.2.4 品质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第22-23页
    3.3 杂种F_1结实率的温敏性分析第23-35页
        3.3.1 恢复系的恢复力分析第23-24页
        3.3.2 以播期为基础的F_1结实率温敏性分析第24-29页
            3.3.2.1 杂种F_1各播期的温敏性均值分析第24-26页
            3.3.2.2 基于温敏指数的系统聚类分析第26-27页
            3.3.2.3 基于AMMI模型的F_1结实率温敏性的稳定性分析第27-29页
        3.3.3 以抽穗开花期温度为基础的F_1结实率温敏性分析第29-35页
            3.3.3.1 温度对F_1结实率影响的敏感时期第29-31页
            3.3.3.2 各材料抽穗开花的最适温度和安全温度第31-34页
            3.3.3.3 温度对F_1结实率影响的敏感强度第34-35页
4 讨论和结论第35-41页
    4.1 配合力研究方面的讨论第35-37页
        4.1.1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第35-36页
        4.1.2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关系第36页
        4.1.3 亲本在主要农艺性状改良方面的利用价值评价第36页
        4.1.4 亲本在品质性状改良方面的利用价值评价第36-37页
    4.2 杂种F_1结实率温敏性方面的讨论第37-40页
        4.2.1 水稻结实率低温敏感性和高温敏感性的关系第37-38页
        4.2.2 杂种F_1结实率温敏性的稳定性表现第38页
        4.2.3 水稻抽穗开花安全温度划分的准确性第38-39页
        4.2.4 亲本在温敏性育种方面的利用价值评价第39-40页
    4.3 结论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8页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48-49页
附录2 配合力分析案例(株高)第49-53页
附录3 论文附表和附图第53-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基因AL2调控叶绿体内含子剪接的分子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ITRAQ技术的大豆根响应低磷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