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疲劳模型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2 论文框架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疲劳生物数学模型理论 | 第16-23页 |
2.1 生物数学模型发展及理论 | 第16-18页 |
2.1.1 生物数学模型的发展 | 第16页 |
2.1.2 疲劳生物数学模型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2 疲劳生物数学理论模型 | 第18-19页 |
2.2.1 睡眠调节的双机制模式 | 第18-19页 |
2.2.2 警觉性三过程模型 | 第19页 |
2.3 疲劳生物数学应用模型 | 第19-23页 |
2.3.1 机组疲劳评估系统 | 第19-20页 |
2.3.2 睡眠、活动、疲劳和任务效率模型 | 第20-21页 |
2.3.3 昼夜警觉性模型 | 第21页 |
2.3.4 疲劳动态评估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飞行员疲劳因素分析 | 第23-32页 |
3.1 因素分析 | 第23-24页 |
3.2 个人特性内部因素 | 第24-29页 |
3.2.1 昼夜节律 | 第25-26页 |
3.2.2 睡眠稳态 | 第26-27页 |
3.2.3 睡眠因子 | 第27-28页 |
3.2.4 年龄 | 第28-29页 |
3.2.5 神经作用类物品 | 第29页 |
3.3 任务外部因素 | 第29-32页 |
3.3.1 航段数 | 第30页 |
3.3.2 起降机场 | 第30页 |
3.3.3 职务及经验 | 第30-31页 |
3.3.4 其他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飞行员疲劳生物数学模型建模 | 第32-46页 |
4.1 内部因素设计 | 第32-40页 |
4.1.1 昼夜节律相关计算 | 第32-35页 |
4.1.2 睡眠稳态相关计算 | 第35-37页 |
4.1.3 睡眠因素计算 | 第37-39页 |
4.1.4 年龄修正 | 第39页 |
4.1.5 神经作用物品(咖啡因) | 第39-40页 |
4.2 外部因素设计 | 第40-42页 |
4.2.1 航段数 | 第40页 |
4.2.2 绩效消耗率修正 | 第40-42页 |
4.3 疲劳模型建模 | 第42-46页 |
第五章 飞行员疲劳预测系统 | 第46-61页 |
5.1 应用设计 | 第46-48页 |
5.1.1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6-47页 |
5.1.2 模型应用设计 | 第47-48页 |
5.2 系统结构 | 第48-61页 |
5.2.1 疲劳预测模块 | 第48-52页 |
5.2.2 疲劳报告模块 | 第52-54页 |
5.2.3 疲劳统计分析模块 | 第54-56页 |
5.2.4 参数设置模块 | 第56-59页 |
5.2.5 历史数据模块 | 第59页 |
5.2.6 系统管理模块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及成果 | 第61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