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框架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论文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1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 第17页 |
2.2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研究 | 第17-18页 |
2.3 粮食贸易作为粮食安全保障途径的不同观点研究 | 第18-19页 |
2.3.1 观点一:立足国内、保持高度的粮食自给率 | 第18页 |
2.3.2 观点二:粮食安全应进一步有效利用粮食贸易 | 第18-19页 |
2.4 粮食贸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 | 第19页 |
2.5 粮食贸易效用评价研究 | 第19-20页 |
2.6 对现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粮食安全定义的界定 | 第21-24页 |
3.1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于粮食安全的定义 | 第21-22页 |
3.2 我国对于粮食安全定义 | 第22页 |
3.3 适用于本文粮食安全概念的详细界定 | 第22-24页 |
第四章 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分析 | 第24-30页 |
4.1 我国粮食供给状况分析 | 第24-25页 |
4.1.1 粮食总体供给状况分析 | 第24页 |
4.1.2 四大粮食品种供给状况分析 | 第24-25页 |
4.2 我国粮食需求状况分析 | 第25-27页 |
4.2.1 粮食总体需求分析 | 第25-26页 |
4.2.2 四大粮食品种需求分析 | 第26-27页 |
4.3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分析 | 第27-30页 |
4.3.1 粮食总体供求分析 | 第27-28页 |
4.3.2 四大粮食品种供求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我国粮食进口需求分析 | 第30-36页 |
5.1 我国粮食外部市场供给变动分析 | 第30-31页 |
5.2 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 | 第31-32页 |
5.3 我国粮食品种进口变动情况分析 | 第32-33页 |
5.4 我国粮食主要进口市场 | 第33-36页 |
第六章 我国粮食进口对于粮食安全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6-48页 |
6.1 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分析 | 第36-38页 |
6.1.1 我国粮食整体对外依存度变动分析 | 第36-37页 |
6.1.2 我国粮食分品种对外依存度变动分析 | 第37-38页 |
6.2 我国粮食进口率变动分析 | 第38-39页 |
6.3 我国粮食进口集中度分析 | 第39-42页 |
6.3.1 四大粮食品种的进口来源地、国别结构变化 | 第39-41页 |
6.3.2 粮食进口的赫芬达尔指数分析 | 第41-42页 |
6.4 我国粮食进口来源依赖程度分析 | 第42-43页 |
6.5 我国粮食进口来源稳定性分析 | 第43-45页 |
6.6 当前粮食进口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 | 第45-48页 |
6.6.1 当前粮食对外依存情况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45-46页 |
6.6.2 当前粮食进口集中程度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46-47页 |
6.6.3 当前粮食进口来源的依赖情况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47页 |
6.6.4 粮食贸易风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 第47-4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第48-51页 |
7.1 总结 | 第48-49页 |
7.2 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7.2.1 增加粮食贸易伙伴,进一步拓宽进口来源渠道 | 第49页 |
7.2.2 实施“开发性贸易”,通过农业“走出去”,形成海外粮源供给 | 第49-50页 |
7.2.3 进一步加强同粮食出口国的贸易往来,实现互惠互利、协同保障粮食安全水平 | 第50页 |
7.2.4 通过科技支撑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可持续保障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