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食品可追溯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3页 |
1.2.2 供应链仿真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主要的创新和不足 | 第16-18页 |
1.5.1 主要的创新 | 第16-17页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食品供需网及可追溯系统相关理论 | 第18-28页 |
2.1 食品供需网(FSDN)理论 | 第18-23页 |
2.1.1 供需网(SDN)和食品供需网(FSDN)的定义 | 第18页 |
2.1.2 食品供需网(FSDN)的特征 | 第18-20页 |
2.1.3 食品供需网(FSDN)和食品供应链(FSC)的比较 | 第20-21页 |
2.1.4 食品供需网(FSDN)的网络结构模型 | 第21-23页 |
2.2 食品可追溯系统的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2.1 可追溯性和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定义 | 第23-24页 |
2.2.2 食品质量信息的追溯过程 | 第24-25页 |
2.2.3 食品可追溯系统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2.2.4 可追溯的原理 | 第25-27页 |
2.3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结构图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食品供需网中建立可追溯系统的模型分析 | 第28-35页 |
3.1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模型的基本假设和定义 | 第28-31页 |
3.1.1 可追溯能力基本假设 | 第28页 |
3.1.2 模型参数基本定义 | 第28-31页 |
3.2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模型的构建 | 第31-32页 |
3.3 可追溯能力对食品供需网任意节点可追溯意愿程度影响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食品供需网中可追溯信息要素分析 | 第35-46页 |
4.1 食品企业信息可追溯操作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4.2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的主客体要素 | 第36-38页 |
4.2.1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的主体要素 | 第36-37页 |
4.2.2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的客体要素 | 第37-38页 |
4.3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的要素分析 | 第38-45页 |
4.3.1 采购环节追溯信息 | 第38-39页 |
4.3.2 生产加工环节追溯信息 | 第39-40页 |
4.3.3 物流配送环节追溯信息 | 第40-41页 |
4.3.4 食品企业 | 第41-43页 |
4.3.5 消费者 | 第43-44页 |
4.3.6 食品企业联盟和供应链联盟 | 第44-4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仿真模型优化设计 | 第46-59页 |
5.1 仿真建模工具 | 第46-49页 |
5.1.1 系仿真软件Flexsim简介 | 第46-48页 |
5.1.2 基于Flexsim仿真的基本步骤 | 第48-49页 |
5.2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体系的Flexsim仿真建模的构建过程 | 第49-54页 |
5.3 仿真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4-55页 |
5.3.1 信息处理系统基本假设 | 第54页 |
5.3.2 仿真参数设置 | 第54-55页 |
5.3.3 仿真运行方式 | 第55页 |
5.4 仿真结果输出及分析 | 第55-58页 |
5.4.1 仿真结果实现 | 第55-56页 |
5.4.2 运行仿真结果分析 | 第56-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文章结论 | 第59-60页 |
6.1.1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更具稳定性 | 第59页 |
6.1.2 食品供需网结构可降低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概率 | 第59-60页 |
6.1.3 食品供需网可追溯系统构建可增加企业的可追溯能力 | 第6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