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我国P2P网贷兴起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 P2P网络借贷兴起的原因 | 第12-13页 |
1.2.2 P2P网络借贷平台面临的风险 | 第13页 |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主要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起源发展及运营模式 | 第15-28页 |
2.1 P2P网贷平台的概况 | 第15-16页 |
2.1.1 P2P网贷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P2P网贷交易流程 | 第15-16页 |
2.2 P2P网贷国外发展概况 | 第16-18页 |
2.2.1 Zopa | 第16页 |
2.2.2 Prosper | 第16-17页 |
2.2.3 Lending Club | 第17页 |
2.2.4 Kiva | 第17-18页 |
2.3 P2P网贷平台对金融业发展的作用 | 第18-19页 |
2.3.1 规范民间借贷,畅通个人和中小企业融资 | 第18页 |
2.3.2 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 | 第18页 |
2.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 | 第18-19页 |
2.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 | 第19页 |
2.4 国内P2P网贷平台发展历程与规模 | 第19-21页 |
2.5 P2P网贷的本土化模式分析 | 第21-28页 |
2.5.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 第22-25页 |
2.5.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结合模式 | 第25-26页 |
2.5.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国内P2P网贷平台的主要风险 | 第28-34页 |
3.1 操作风险 | 第28-29页 |
3.1.1 非法集资诈骗风险 | 第28-29页 |
3.1.2 交易机制不完善风险 | 第29页 |
3.1.3 公司实力不足 | 第29页 |
3.2 流动性风险 | 第29-30页 |
3.2.1 公司资金匮乏 | 第29页 |
3.2.2 违规拆借,交易方挤兑 | 第29-30页 |
3.3 技术风险 | 第30-31页 |
3.3.1 黑客攻击 | 第30-31页 |
3.3.2 个人隐私及账户资金被盗 | 第31页 |
3.4 信用风险 | 第31-32页 |
3.5 制度风险 | 第32页 |
3.6 信誉风险 | 第32页 |
3.7 市场风险 | 第32-34页 |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实证分析 | 第34-44页 |
4.1 AHP模型的介绍 | 第34-37页 |
4.1.1 层次分析法发展史 | 第34-36页 |
4.1.2 将AHP分层分析法引入P2P网贷平台风险研究的必要性 | 第36页 |
4.1.3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研究P2P网贷平台风险的优点 | 第36-37页 |
4.2 AHP分层分析法的程序步骤 | 第37-43页 |
4.2.1 风险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7-39页 |
4.2.2 构建递阶层次模型 | 第39-41页 |
4.2.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第41-43页 |
4.3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第五章 P2P网贷平台的防范建议 | 第44-47页 |
5.1 完善法律制度,确定监管主体 | 第44-45页 |
5.2 第三方资金托管,结算分离 | 第45页 |
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 第45-46页 |
5.4 加强平台网络技术,防范黑客攻击 | 第46页 |
5.5 成立专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金融机构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