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3-羟基丁酮概述 | 第14页 |
1.2 3-羟基丁酮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1.3 3-羟基丁酮在微生物体内的生理意义 | 第15页 |
1.4 3-羟基丁酮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15-16页 |
1.4.1 食品领域的应用 | 第15-16页 |
1.4.2 其它领域的应用 | 第16页 |
1.5 3-羟基丁酮的主要生产方法 | 第16-20页 |
1.5.1 化学合成法 | 第17-18页 |
1.5.2 酶转化法 | 第18页 |
1.5.3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8-20页 |
1.6 高通量筛选方法 | 第20-21页 |
1.7 诱变方法 | 第21页 |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酒曲中产3-羟基丁酮菌株的筛选 | 第23-36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3-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药品 | 第23-25页 |
2.1.3 培养基 | 第25-26页 |
2.1.4 试剂的配制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0页 |
2.2.1 产3-羟基丁酮菌种的筛选 | 第26-27页 |
2.2.2 3-羟基丁酮的检测 | 第27-28页 |
2.2.3 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28页 |
2.2.4 3-羟基丁酮转化率的计算 | 第28-29页 |
2.2.5 复筛菌株形态的生理生化分析及16S rDNA鉴定 | 第29-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2.3.1 标准曲线 | 第30-31页 |
2.3.2 高产菌株的筛选 | 第31-32页 |
2.3.3 菌种鉴定 | 第32-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高产3-羟基丁酮菌株的诱变选育 | 第36-44页 |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36-37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3.1.2 实验主要仪器及药品 | 第36-37页 |
3.1.3 培养基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3.2.1 菌株的等离子体诱变 | 第37-38页 |
3.2.2 48孔板筛选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3.2.3 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及葡萄糖的测定 | 第38页 |
3.2.4 遗传稳定性的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3页 |
3.3.1 菌体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8-39页 |
3.3.2 ARTP诱变的致死率和正突变率曲线 | 第39-40页 |
3.3.3 突变菌株的48孔板初筛 | 第40-41页 |
3.3.4 突变株的摇瓶发酵复筛 | 第41页 |
3.3.5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3.3.6 诱变前后菌株菌落形态对比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产3-羟基丁酮菌株的48孔板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44-59页 |
4.1 实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4.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44页 |
4.1.3 培养基 | 第44-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4.2.1 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及葡萄糖的测定 | 第45页 |
4.2.2 不同C源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45页 |
4.2.3 不同有机氮源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45页 |
4.2.4 (NH_4)_2SO_4添加量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5 不同金属离子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46页 |
4.2.6 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4.2.7 最陡爬坡实验 | 第47页 |
4.2.8 响应面实验 | 第47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47-58页 |
4.3.1 不同C源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2 不同有机氮源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3 硫酸铵添加量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50页 |
4.3.4 不同金属离子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5 Plackett-Burman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53页 |
4.3.6 最陡爬坡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4.3.7 Box-Behnken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56页 |
4.3.8 发酵培养基组分最适浓度的确定 | 第56-58页 |
4.3.9 验证性实验 | 第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产3-羟基丁酮菌株的48孔板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 第59-69页 |
5.1 实验主要材料与仪器 | 第59-6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5.1.2 仪器和试剂 | 第59页 |
5.1.3 培养基 | 第59-60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5.2.1 发酵液中3-羟基丁酮及葡萄糖的测定 | 第60页 |
5.2.2 单因素实验 | 第60-6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5.3.1 初始pH对菌株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61-62页 |
5.3.2 接种量对菌株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62页 |
5.3.3 温度对菌株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62-63页 |
5.3.4 发酵时间对菌株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5 装液量对菌株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64页 |
5.3.6 摇床转速对菌株发酵产3-羟基丁酮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7 培养条件的正交优化实验 | 第65-66页 |
5.3.8 验证性实验 | 第66页 |
5.3.9 菌株G7-6摇瓶分批发酵实验 | 第66-6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