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展示空间中标识导向系统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8-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标识的概念 | 第18-19页 |
2.1.2 展示空间的概念 | 第19页 |
2.1.3 标识导向系统的概念 | 第19-20页 |
2.1.4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定义 | 第20-21页 |
2.2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基本属性 | 第21-25页 |
2.2.1 标识导向系统的功能性 | 第21-22页 |
2.2.2 标识导向系统的整体性 | 第22-23页 |
2.2.3 标识导向系统的连续性 | 第23页 |
2.2.4 标识导向系统的识别性 | 第23-24页 |
2.2.5 标识导向系统的审美性 | 第24-25页 |
第3章 展示空间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研究 | 第25-45页 |
3.1 展示空间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3.1.1 空间复杂 | 第25页 |
3.1.2 联动性高 | 第25-26页 |
3.1.3 交融性大 | 第26页 |
3.2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2.1 空间方位不准确 | 第26页 |
3.2.2 标识导向媒介过于单一 | 第26-27页 |
3.2.3 美观性不足 | 第27页 |
3.2.4 缺乏界面和信息设计标准 | 第27页 |
3.2.5 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不够 | 第27-28页 |
3.3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28-41页 |
3.3.1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分类 | 第28-30页 |
3.3.2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元素 | 第30-35页 |
3.3.3 标识导向与展示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 | 第35-37页 |
3.3.4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主要特点 | 第37-41页 |
3.4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规范化和人性化 | 第41-45页 |
3.4.1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规范化 | 第41-42页 |
3.4.2 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系统的人性化 | 第42-45页 |
第4章 苏州博物馆标识导向系统案例解析 | 第45-63页 |
4.1 苏州博物馆的空间环境概况 | 第45-49页 |
4.1.1 室外空间环境 | 第46-47页 |
4.1.2 室内空间环境 | 第47-49页 |
4.2 苏州博物馆主要参观者构成 | 第49-50页 |
4.3 苏州博物馆的参观流线原则 | 第50-51页 |
4.4 苏州博物馆标识导向系统现状分析 | 第51-53页 |
4.5 苏州博物馆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原则 | 第53-55页 |
4.5.1 准确性与标准化 | 第53-54页 |
4.5.2 艺术性与个性化 | 第54页 |
4.5.3 文化性与人性化 | 第54-55页 |
4.6 设计分析 | 第55-57页 |
4.6.1 设计方面 | 第55-56页 |
4.6.2 内容方面 | 第56-57页 |
4.6.3 设置方面 | 第57页 |
4.7 苏州博物馆标识导向系统设计规划 | 第57-63页 |
4.7.1 信息标识 | 第58-59页 |
4.7.2 指示导向标识 | 第59-61页 |
4.7.3 公共服务标识 | 第61-63页 |
第5章 展示空间中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的未来和发展 | 第63-69页 |
5.1 地面标识导向系统的推广和使用 | 第63-64页 |
5.2 载体与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的设计 | 第64-67页 |
5.2.1 载体的多样性 | 第64-66页 |
5.2.2 发掘标识的材质美、呈现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的文化特色 | 第66-67页 |
5.3 新媒体与展示空间标识导向的设计 | 第67-6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