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2章 流浪儿童现状及特征 | 第12-20页 |
2.1 流浪儿童的界定 | 第12-13页 |
2.1.1 流浪儿童概念的界定 | 第12页 |
2.1.2 流浪儿童救助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2.2 流浪儿童的现状 | 第13-15页 |
2.3 流浪儿童的特征 | 第15-16页 |
2.3.1 流浪儿童的心理特征 | 第15-16页 |
2.3.2 流浪儿童的流向特征 | 第16页 |
2.4 流浪儿童产生的原因 | 第16-20页 |
2.4.1 经济因素 | 第16-17页 |
2.4.2 家庭因素 | 第17-18页 |
2.4.3 校园因素 | 第18-19页 |
2.4.4 社会因素 | 第19页 |
2.4.5 自身因素 | 第19-20页 |
第3章 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现状 | 第20-30页 |
3.1 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发展 | 第20-22页 |
3.1.1 新中国成立前流浪儿童救助方式 | 第20-21页 |
3.1.2 新中国成立后流浪儿童救助方式 | 第21-22页 |
3.2 现行流浪儿童救助方式 | 第22-24页 |
3.2.1 以民政部门为主导的流浪儿童救助 | 第22-23页 |
3.2.2 以民间组织为主导的流浪儿童救助 | 第23页 |
3.2.3 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进行的流浪儿童救助活动 | 第23-24页 |
3.3 流浪儿童救助方式存在的缺陷 | 第24-26页 |
3.3.1 救助人员不专业 | 第24-25页 |
3.3.2 安置方式不恰当 | 第25页 |
3.3.3 救助网络不完善 | 第25-26页 |
3.3.4 救助站位置偏远 | 第26页 |
3.4 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缺陷产生的原因 | 第26-30页 |
3.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26-27页 |
3.4.2 政府投入不够 | 第27-28页 |
3.4.3 社会组织参与程度不高 | 第28-29页 |
3.4.4 流浪儿童预防机制欠缺 | 第29-30页 |
第4章 优化流浪儿童救助方式的建议 | 第30-39页 |
4.1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法律保障制度 | 第30-31页 |
4.1.1 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法律保障 | 第30页 |
4.1.2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 | 第30-31页 |
4.2 建立流浪儿童预防干预措施 | 第31-33页 |
4.2.1 建立家庭预防 | 第31-32页 |
4.2.2 建立社区干预 | 第32页 |
4.2.3 塑造良好校园环境 | 第32-33页 |
4.3 完善流浪儿童救助多方参与 | 第33-36页 |
4.3.1 建立流浪儿童信息网络 | 第33-34页 |
4.3.2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 第34-35页 |
4.3.3 发展“类家庭”式的救助模式 | 第35-36页 |
4.4 引导流浪儿童救助专业化 | 第36-39页 |
4.4.1 建立专业化流浪儿童救助机构 | 第36-38页 |
4.4.2 救助过程注重流浪儿童心理 | 第38-39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