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的一般理论 | 第14-24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 | 第14页 |
2.1.2 人才测评 | 第14-1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1 特质理论与公选制度中的人才测评 | 第15页 |
2.2.2 人岗匹配理论与公选制度中的人才测评 | 第15-16页 |
2.2.3 胜任力模型理论与公选制度中的人才测评 | 第16-17页 |
2.3 人才测评在公选制度中的应用 | 第17-24页 |
2.3.1 人才测评在公选制度中的测评原则 | 第17-18页 |
2.3.2 人才测评在公选制度中的测评内容 | 第18-19页 |
2.3.3 人才测评在公选制度中的测评方法 | 第19-22页 |
2.3.4 人才测评在公选制度中的测评程序 | 第22-24页 |
第3章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4-30页 |
3.1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现状 | 第24-26页 |
3.1.1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的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3.1.2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的主要做法 | 第25-26页 |
3.2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2.1 公选报考资格设置环节的公平性问题 | 第26-27页 |
3.2.2 公选测评内容选择环节的科学性问题 | 第27页 |
3.2.3 公选组织考察评价环节的信效度问题 | 第27-28页 |
3.2.4 公选考核机制建设环节的长效性问题 | 第28页 |
3.3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3.3.1 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初始制度的路径依赖 | 第29页 |
3.3.3 测评体制机制不完善 | 第29-30页 |
第4章 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创新的有效尝试与经验借鉴 | 第30-37页 |
4.1 国外现行高级公务员选拔人才测评的经验 | 第30-33页 |
4.1.1 英国高级公务员选拔测评的经验借鉴 | 第30-31页 |
4.1.2 美国高级公务员选拔测评的经验借鉴 | 第31页 |
4.1.3 澳大利亚高级公务员选拔测评的经验借鉴 | 第31-32页 |
4.1.4 日本高级公务员选拔测评的经验借鉴 | 第32-33页 |
4.2 我国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创新典型范例 | 第33-36页 |
4.2.1 安徽省--公开选拔推行“人机对话” | 第33页 |
4.2.2 山西省--公开选拔创立“6+1”测评模式 | 第33-34页 |
4.2.3 广东省--公开选拔首创“大评委制” | 第34-35页 |
4.2.4 湖南省--公开选拔引入“面试观察员”制度 | 第35-36页 |
4.3 国内外竞争性选拔测评模式创新的启示 | 第36-37页 |
第5章 完善公选制度中人才测评的对策建议 | 第37-42页 |
5.1 不断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测评技术 | 第37-39页 |
5.1.1 做好干部履历档案分析,严格设定招考资格 | 第37页 |
5.1.2 综合运用现代测评方法,实现全方位能力素质测评 | 第37-38页 |
5.1.3 优化干部民主测评,提高干部考察信效度 | 第38-39页 |
5.2 科学选择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测评内容 | 第39-40页 |
5.2.1 以胜任能力模型为基础科学选择笔试内容 | 第39页 |
5.2.2 以领导力素质模型为基础科学设置面试评价标准 | 第39-40页 |
5.2.3 以评价中心技术为基础实现干部全方位评价 | 第40页 |
5.3 建立健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测评机制 | 第40-42页 |
5.3.1 建立并完善公选干部测评队伍管理机制 | 第40页 |
5.3.2 建立并完善公选干部长效考核工作机制 | 第40-41页 |
5.3.3 建立并完善公选干部测评工作监督责任制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