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2 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1.4.1 可能的创新 | 第17页 |
1.4.2 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大学身份的属性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 | 第18-30页 |
2.1 教育公平的界定 | 第18页 |
2.2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 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和特征 | 第18-19页 |
2.2.2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的模式 | 第19-21页 |
2.2.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公平 | 第21页 |
2.3 大学身份属性的相关理论 | 第21-28页 |
2.3.1 身份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3.2 大学身份的自然属性 | 第22-24页 |
2.3.3 大学的赋予性身份属性 | 第24-28页 |
2.4 大学身份属性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2.4.1 教育政策 | 第28-29页 |
2.4.2 大学排名 | 第29页 |
2.4.3 社会认可 | 第29-30页 |
第3章 大学身份属性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 第30-36页 |
3.1 大学身份属性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积极影响 | 第30页 |
3.1.1 培育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高校 | 第30页 |
3.1.2 带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 第30页 |
3.1.3 提高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 | 第30页 |
3.2 大学身份属性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消极影响 | 第30-33页 |
3.2.1 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 第31页 |
3.2.2 形成大学获取资源的“马太效应” | 第31-32页 |
3.2.3 刺激大学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 第32页 |
3.2.4 导致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偏差 | 第32页 |
3.2.5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不同 | 第32-33页 |
3.3 大学身份属性导致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原因 | 第33-36页 |
3.3.1 历史因素导致教育政策的偏倚 | 第33-34页 |
3.3.2 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的影响 | 第34页 |
3.3.3 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4章 教育公平视角下弱化大学身份属性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影响的对策 | 第36-47页 |
4.1 弱化资源配置对大学身份的依赖 | 第36-40页 |
4.1.1 坚持公平优先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 | 第36-37页 |
4.1.2 引导大学以贡献求支持 | 第37-38页 |
4.1.3 增强大学自身造血功能 | 第38页 |
4.1.4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 第38-40页 |
4.2 创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的形式 | 第40-43页 |
4.2.1 明确政府、市场、大学三者的作用 | 第40-41页 |
4.2.2 创新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 | 第41-42页 |
4.2.3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高校绩效挂钩 | 第42-43页 |
4.3 创造不同身份大学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 第43-47页 |
4.3.1 规范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管理 | 第43-44页 |
4.3.2 消除高校获取教育资源的政策门槛 | 第44-45页 |
4.3.3 鼓励不同身份的大学实现资源共享 | 第45-4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