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者到教师教育者—论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入职适应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9-23页 |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 第9-11页 |
1.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概念理解 | 第11-12页 |
1.对“教师教育者”的理解 | 第11页 |
2.对“师范专业教师”的理解 | 第11-12页 |
3.对“入职适应”的理解 | 第12页 |
(三)已有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关于“教师教育者”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关于“初任教师入职适应”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3.已有研究之不足 | 第20-21页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1-23页 |
1.研究方法 | 第21页 |
2.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二、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入职适应状况 | 第23-38页 |
(一)调查设计 | 第23-26页 |
1.调查方式与对象 | 第23-24页 |
2.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24-26页 |
(二)岗前状况——因专业而自信 | 第26-29页 |
1.对自身素质的评价 | 第26-28页 |
2.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 第28-29页 |
(三)初入教场——由忙乱到从容 | 第29-36页 |
1.教学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 | 第29-32页 |
2.科研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 | 第32-34页 |
3.人际方面的问题及其应对 | 第34-36页 |
(四)再次调整——聚焦教育对象 | 第36-38页 |
1.焦虑渐生 | 第36页 |
2.聚焦师范生 | 第36-38页 |
三、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入职适应过程理解 | 第38-54页 |
(一)高校师范专业教师的独特之处 | 第38-42页 |
1.师范专业教师入职适应的双重性 | 第38页 |
2.“第一重适应”的涵义及表现 | 第38-40页 |
3.“第二重适应”的涵义及表现 | 第40-42页 |
(二)“双重适应”的产生 | 第42-45页 |
1.从“自我认同”转向谋求“对象认同” | 第42-43页 |
2.从谋求“对象认同”到关注对象特质 | 第43-44页 |
3.根据对象重塑自我 | 第44-45页 |
(三)“双重适应”的实现 | 第45-50页 |
1.“角色意识”与“双重适应” | 第45-46页 |
2.“角色意识”觉醒的途径 | 第46-47页 |
3.“双重适应”与教师专业发展 | 第47-50页 |
(四)“双重适应”的受阻 | 第50-54页 |
1.懵懂型适应受阻 | 第50-51页 |
2.坎坷型适应受阻 | 第51-52页 |
3.排斥型适应受阻 | 第52-54页 |
四、促进高校师范专业教师入职适应的策略 | 第54-64页 |
(一)融入高校环境,促进“第一重适应” | 第54-56页 |
1.合理审视自身素质,积极提升教学能力 | 第54-55页 |
2.增强教师人际认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 第55页 |
3.做好自身心态调整,排解入职适应压力 | 第55-56页 |
(二)增强角色意识,实现“第二重适应” | 第56-58页 |
1.维护教师专业地位,强调“教师的教师”角色 | 第56-57页 |
2.建立专门考评机制,唤醒谋求“对象认同”意识 | 第57页 |
3.提升教育反思能力,促进角色认识更新 | 第57-58页 |
4.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增加教师归属感 | 第58页 |
(三)更新已有观念,减少适应排斥 | 第58-61页 |
1.明确自身责任,走出学科局限 | 第58-59页 |
2.倾听“对象”声音,了解真实需求 | 第59-60页 |
3.重新理解“师范性”,走出认识误区 | 第60-61页 |
(四)提供有力支持,保障专业发展 | 第61-64页 |
1.增强教师培训对象感,凸显师范专业教师主体性 | 第61页 |
2.完善“老带新”模式,促进双方共同成长 | 第61-62页 |
3.与中小学建立合作,更新一线教学知识 | 第62-63页 |
4.鼓励开展“自我研究”,实现“螺旋式”发展 | 第63-64页 |
结语:走在“双重适应”之路的教师教育者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