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

紧凑理念下城市形态与功能的测度及其相关性研究--以我国省会级城市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2页
        1.1.1 紧凑城市——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第10-11页
        1.1.2 关于紧凑城市认识上的误区和研究的不足第11-12页
    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数据第13页
        1.3.1 研究对象第13页
        1.3.2 研究数据第13页
    1.4 概念界定第13-14页
        1.4.1 城市形态第13-14页
        1.4.2 城市功能第14页
    1.5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第15-17页
        1.6.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6.2 研究框架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第17-30页
    2.1 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研究综述第17-21页
        2.1.1 城市形态研究综述第17-18页
        2.1.2 城市功能研究综述第18-20页
        2.1.3 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的关系第20-21页
    2.2 紧凑城市理论及其研究综述第21-29页
        2.2.1 紧凑城市的起源与发展第21-22页
        2.2.2 紧凑城市的概念第22-23页
        2.2.3 紧凑城市的基本特征第23-25页
        2.2.4 紧凑城市的研究进展第25-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我国省会级城市形态紧凑度的测度及其时空演变第30-43页
    3.1 城市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第30-31页
        3.1.1 农业经济时期的城市形态第30页
        3.1.2 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形态第30-31页
        3.1.3 工业化后期的城市形态第31页
    3.2 城市形态的测度方法第31-35页
        3.2.1 几种城市形态测度的局限第31-33页
        3.2.2 本文城市形态测度方法的确定第33-35页
    3.3 数据处理第35-38页
    3.4 我国省会级城市形态紧凑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第38-42页
        3.4.1 形态紧凑度整体有小幅提高且差距不断缩小第38页
        3.4.2 不同年份各紧凑等级中的城市数量变化不大,但排序明显变化第38-39页
        3.4.3 大部分城市形态处于分散向集聚转变的阶段第39-41页
        3.4.4 中部城市形态总体较东、西部城市更为紧凑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我国省会级城市功能紧凑度的测度及其时空演变第43-58页
    4.1 紧凑城市的核心内容:功能紧凑第43页
    4.2 城市功能紧凑度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3-45页
    4.3 计算模型:熵值法第45页
    4.4 计算结果第45-48页
    4.5 我国省会级城市功能紧凑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第48-57页
        4.5.1 规模紧凑度时空演变分析第48-51页
        4.5.2 交通紧凑度时空演变分析第51-53页
        4.5.3 经济紧凑度时空演变分析第53-55页
        4.5.4 功能紧凑度时空演变分析第55-57页
    4.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我国省会级城市形态紧凑与功能紧凑相关性及案例分析第58-76页
    5.1 形态紧凑与功能紧凑的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第58-67页
        5.1.1 城市形态紧凑与城市规模紧凑第58-61页
        5.1.2 城市形态紧凑与城市交通紧凑第61-63页
        5.1.3 城市形态紧凑与城市经济紧凑第63-65页
        5.1.4 城市形态紧凑与城市功能紧凑第65-67页
    5.2 基于形态紧凑和功能紧凑的城市分类第67-69页
    5.3 案例分析第69-74页
        5.3.1 高形态高功能紧凑的城市——北京第69-70页
        5.3.2 高形态低功能紧凑的城市——郑州第70-72页
        5.3.3 低形态高功能紧凑的城市——广州第72-73页
        5.3.4 低形态低功能紧凑的城市——重庆第73-74页
    5.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6章 结论与讨论第76-79页
    6.1 主要结论第76-77页
    6.2 本文创新之处第77-78页
    6.3 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附录第83-90页
后记第90-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大规模社交图上的子图匹配问题研究
下一篇:基于视知觉机制的物体原型表征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