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1 储藏物昆虫概述 | 第13-15页 |
1.1.2 储藏物害虫的经济意义 | 第15-16页 |
1.1.3 储藏物昆虫在植物检疫中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吉林省生物入侵现状 | 第17-19页 |
1.2.2 我国储藏物昆虫区系调查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3 检疫性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2.4 电镜技术在储藏物昆虫触角感器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第23-24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种类调查研究 | 第26-37页 |
2.1 概述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2.1 调查方法 | 第26页 |
2.2.2 调查范围 | 第26页 |
2.2.3 仪器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4 标本整理与鉴定 | 第27页 |
2.3 结果 | 第27-35页 |
2.3.1 储藏物昆虫及天敌种类发生情况 | 第27页 |
2.3.2 储藏物昆虫及天敌所占比例情况 | 第27页 |
2.3.3 储藏物昆虫危害程度情况 | 第27-28页 |
2.3.4 新纪录种及形态特征描述 | 第28-31页 |
2.3.5 储藏物昆虫中检疫对象的调查 | 第31-35页 |
2.4 分析与讨论 | 第35-37页 |
2.4.1 本次调查的结果 | 第35-36页 |
2.4.2 检疫性储藏物昆虫的调查 | 第36页 |
2.4.3 加强合作与交流 | 第36页 |
2.4.4 本次调查的重要性 | 第36页 |
2.4.5 六种储藏物昆虫中文名称重新命名 | 第36页 |
2.4.6 存在不足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豆象科检疫性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方法研究 | 第37-54页 |
3.1 国内储藏物昆虫豆象科概述 | 第37-41页 |
3.1.1 豆象科概述 | 第37页 |
3.1.2 国内豆象科昆虫种类 | 第37-41页 |
3.1.3 国内豆象科昆虫发生及截获情况 | 第41页 |
3.2 暗条豆象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41-43页 |
3.2.1 暗条豆象概述 | 第41-42页 |
3.2.2 仪器、用具和试剂 | 第42页 |
3.2.3 实验室鉴定 | 第42-43页 |
3.2.4 形态特征(见附录 2) | 第43页 |
3.2.5 标本和样品保存 | 第43页 |
3.3 四纹豆象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43-46页 |
3.3.1 四纹豆象概述 | 第43-44页 |
3.3.2 仪器、用具和试剂 | 第44页 |
3.3.3 实验室鉴定 | 第44-45页 |
3.3.4 形态特征(见附录 3) | 第45页 |
3.3.5 标本和样品保存 | 第45-46页 |
3.4 罗得西亚豆象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46-49页 |
3.4.1 罗得西亚豆象概述 | 第46页 |
3.4.2 仪器和用具 | 第46页 |
3.4.3 实验室检测鉴定 | 第46-47页 |
3.4.4 形态特征(见附录 4) | 第47页 |
3.4.5 标本和样品保存 | 第47-49页 |
3.5 豆象属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49-54页 |
3.5.1 豆象属概述 | 第49-50页 |
3.5.2 仪器、用具和试剂 | 第50页 |
3.5.3 实验室鉴定 | 第50-51页 |
3.5.4 形态特征(见附录 5) | 第51页 |
3.5.5 标本和样品保存 | 第51-54页 |
第四章 皮蠹科检疫性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方法研究 | 第54-62页 |
4.1 国内储藏物昆虫皮蠹科概述 | 第54-55页 |
4.1.1 皮蠹科概述 | 第54页 |
4.1.2 国内皮蠹科昆虫种类 | 第54页 |
4.1.3 皮蠹科昆虫检疫鉴定方法及截获情况 | 第54-55页 |
4.2 肾斑皮蠹和拟肾斑皮蠹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55-57页 |
4.2.1 肾斑皮蠹和拟肾斑皮蠹概述 | 第55页 |
4.2.2 仪器、用具和试剂 | 第55页 |
4.2.3 实验室检测鉴定 | 第55-56页 |
4.2.4 鉴别特征 | 第56-57页 |
4.2.5 标本和样品保存 | 第57页 |
4.3 斑皮蠹属检疫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57-60页 |
4.3.1 斑皮蠹属概述 | 第57页 |
4.3.2 仪器、用具和试剂 | 第57-58页 |
4.3.3 实验室检测鉴定 | 第58页 |
4.3.4 形态特征 | 第58-59页 |
4.3.5 标本和样品保存 | 第59-60页 |
附表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家希天牛检疫鉴定方法研究 | 第62-65页 |
5.1 家希天牛概述 | 第62页 |
5.2 仪器和试剂 | 第62页 |
5.2.1 仪器 | 第62页 |
5.2.2 用具 | 第62页 |
5.2.3 试剂 | 第62页 |
5.3 实验室鉴定 | 第62-63页 |
5.3.1 表面检查 | 第62-63页 |
5.3.2 剖材检查 | 第63页 |
5.3.3 镜检 | 第63页 |
5.3.4 培养检验 | 第63页 |
5.4 鉴定特征 | 第63-64页 |
5.4.1 天牛亚科Cerambycinae鉴定特征 | 第63页 |
5.4.2 希天牛属Hylotrupes鉴定特征 | 第63页 |
5.4.3 家希天牛的鉴定特征 | 第63-64页 |
5.5 标本和样品保存 | 第64-65页 |
第六章 吉林省中朝口岸储藏物昆虫截获情况研究 | 第65-75页 |
6.1 概述 | 第65页 |
6.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6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6.3.1 2009~2011年各口岸植物及植物产品进口情况 | 第65-66页 |
6.3.2 2009~2011年各口岸旅检情况 | 第66页 |
6.3.3 2007~2011年各口岸截获有害生物情况 | 第66页 |
6.3.4 吉林省中朝贸易可能携带的有害生物 | 第66页 |
6.3.5 口岸实际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66-68页 |
附表 | 第68-75页 |
第七章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甲虫的研究 | 第75-82页 |
7.1 概述 | 第75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75-81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81页 |
7.4 小结 | 第81-82页 |
7.4.1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昆虫种类 | 第81页 |
7.4.2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昆虫批次 | 第81页 |
7.4.3 吉林口岸截获储藏物昆虫的来源情况 | 第81-82页 |
第八章 两种皮蠹触角显微结构研究 | 第82-96页 |
8.1 概述 | 第82-84页 |
8.1.1 感器 | 第82页 |
8.1.2 鞘翅目储藏物昆虫触角感器种类 | 第82-83页 |
8.1.3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经济意义 | 第83页 |
8.1.4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成虫触角感器研究 | 第83-84页 |
8.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4页 |
8.2.1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8.2.2 样品处理 | 第84页 |
8.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84页 |
8.2.4 触角感器的命名 | 第84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4页 |
8.3.1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形态特征 | 第84-85页 |
8.3.2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触角感器 | 第85-87页 |
8.3.3 谷斑皮蠹和花斑皮蠹触角感器数量比较 | 第87-94页 |
8.4 结论与讨论 | 第94-96页 |
8.4.1 感器功能推测 | 第94-95页 |
8.4.2 感器分类学意义 | 第95-96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96-99页 |
9.1 吉林省储藏物昆虫种类调查研究 | 第96页 |
9.2 储藏物昆虫检疫鉴定标准方法的建立 | 第96-97页 |
9.3 吉林口岸植物检疫中储藏物昆虫研究 | 第97页 |
9.4 两种皮蠹触角显微结构研究 | 第97-98页 |
9.5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98页 |
9.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8页 |
附录 | 第108-198页 |
致谢 | 第198-199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