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肥料学论文--农家肥料论文--堆肥、沤肥论文

麦秸还田腐熟剂效果增强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4页
        1.1.1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现状第10-12页
        1.1.2 秸秆还田技术第12-14页
    1.2 秸秆还田腐熟剂的应用第14-18页
        1.2.1 秸秆还田腐熟剂的作用机理及优点第14-15页
        1.2.2 影响秸秆还田腐熟剂使用效果的因素第15-17页
        1.2.3 麦秸还田腐解特征的研究方法第17-18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麦秸不同器官生物降解速率差异第20-36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20-25页
        2.1.1 实验材料第20-21页
        2.1.2 试验设备第21-22页
        2.1.3 备用菌液的制备第22页
        2.1.4 土壤浸提液的制备第22页
        2.1.5 麦秸不同器官材料制备第22页
        2.1.6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2-25页
        2.1.7 数据与分析第2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5-34页
        2.2.1 麦秸不同器官腐解过程中的干物质损失率第25-26页
        2.2.2 麦秸不同器官腐解过程中纤维素酶活力变化第26-27页
        2.2.3 麦秸不同器官腐解过程中放线菌数量对数值的动态变化第27-28页
        2.2.4 麦秸不同器官腐解前后纤维组分及结晶度的变化第28-30页
        2.2.5 麦秸不同器官腐解过程中总酚酸的动态变化第30-31页
        2.2.6 麦秸不同器官腐解过程中腐解液pH值和Eh的动态变化第31-32页
        2.2.7 麦秸不同器官腐解过程中COD含量的变化第32-33页
        2.2.8 各测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2.3 讨论与结论第34-36页
第3章 娄彻氏链霉菌标记试验第36-43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6-38页
        3.1.1 试验材料第36页
        3.1.2 试验试剂第36页
        3.1.3 试验设备第36页
        3.1.4 孢子悬浮液制备第36页
        3.1.5 链霉素对孢子的最小致死浓度测定第36-37页
        3.1.6 抗性标记试验方法第37页
        3.1.7 抗性S.rochei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7页
        3.1.8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7-38页
        3.1.9 数据处理第3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8-41页
        3.2.1 链霉素对S.rochei的最小致死浓度及标记结果第38页
        3.2.2 抗生素标记后S.rochei的培养特征第38-39页
        3.2.3 抗生素标记前后S.rochei生长量对比第39-40页
        3.2.4 抗生素标记前后产酶能力对比第40页
        3.2.5 抗生素标记前后麦秸失重率对比第40页
        3.2.6 抗性S.rochei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0-41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41-43页
第4章 还田麦秸化感物质对腐熟菌S.rochei的影响第43-53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4.1.1 试验材料第43页
        4.1.2 试验试剂第43-44页
        4.1.3 试验设备第44页
        4.1.4 腐熟菌剂制备第44页
        4.1.5 酚酸混合溶液的配置第44页
        4.1.6 试验设计第44-45页
            4.1.6.1 麦秸还田试验设计第44-45页
            4.1.6.2 不同浓度酚酸对娄彻氏链霉菌的影响第45页
        4.1.7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45页
        4.1.8 数据处理第4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4.2.1 麦秸腐解过程化感物质的消长情况第45-47页
        4.2.2 不同浓度酚酸对娄彻氏链霉菌的影响第47-52页
            4.2.2.1 不同浓度酚酸对S.rochei生物量的影响第47-48页
            4.2.2.2 不同浓度酚酸对S.rochei菌落直径的影响第48-49页
            4.2.2.3 不同浓度酚酸pH值的动态变化第49页
            4.2.2.4 不同浓度酚酸纤维素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第49-50页
            4.2.2.5 不同浓度酚酸处理前后酚酸含量的变化第50-52页
    4.3 讨论与结论第52-53页
第5章 麦秆腐熟菌应用效果增强技术研究第53-6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53-55页
        5.1.1 试验材料第53页
        4.1.2 试验设备第53-54页
        5.1.3 腐熟菌剂制备第54页
        5.1.4 不同条件下S.rochei存活量变化第54页
        5.1.5 试验设计第54-55页
        5.1.6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5页
        5.1.7 数据处理第5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55-60页
        5.2.1 不同条件下S.rochei存活量变化第55-56页
        5.2.2 麦秸腐熟过程中放线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第56页
        5.2.3 麦秸腐熟过程中纤维素酶活力的动态变化第56-57页
        5.2.4 麦秸腐熟过程中pH值和Eh的动态变化第57-58页
        5.2.5 麦秸腐熟过程中麦秸失重率的变化第58-59页
        5.2.6 麦秸腐熟过程中COD的动态变化第59页
        5.2.7 麦秸腐熟过程中发芽指数的动态变化第59-60页
    5.3 讨论与结论第60-62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1. 研究结论第62页
    2. 全文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缩略词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裂殖酵母核糖体蛋白基因rpl32-2的推测转录调控因子RPS601的验证及其下游靶基因ace2的研究
下一篇:粟酒裂殖酵母中人DJ-1同源基因的表达与转录调控研究